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黄庆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黄庆峰

黄庆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2150

摘要:目的:对比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方法,将其分为置管组和穿刺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置管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穿刺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2%,置管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置管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穿刺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43%,置管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结论:经过对比分析,可知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术;鼓膜穿刺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简称OME,多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时期,在耳鼻咽喉科中较为常见。分泌性中耳炎作为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耳积液、听力下降、耳闷、以及耳鸣等。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分为三类,即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在3周内;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范围在3周~3个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在3个月以上[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作为引发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发育,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对该疾病的治疗都会采用药物治疗额方式进行,然而,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会采用鼓膜置管术或鼓膜穿刺术来治疗该疾病。鉴于此,本研究于医院内部对比分析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知情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入院编号,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置管组和穿刺组,每组各35例。其中,置管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6岁~51岁,平均年龄(24.10±3.40)岁;病程2个月~13个月,平均病程(8.57±2.31)个月。穿刺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为8岁~52岁,平均年龄(23.40±3.20)岁;病程2个月~15个月,平均病程(9.98±1.62)个月。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置管组治疗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消毒:患者仰卧位,患病耳保持向上,进行常规性外耳道消毒;②麻醉: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例如,儿童采用全身麻醉,成人则采用全身麻醉。③耳内镜标准:0°耳内镜,直径2.6mm;④具体操作:在全程监视下,首先,根据患者中耳积液、鼓膜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开;其次,运用微型吸引器将鼓室积液吸出,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再次,在切口内放入鼓膜通气管,并保证其卡在切口边缘;最后,手术结束后,封闭外耳道,并运用抗生素预防并发症发生。

穿刺组治疗方法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前3步与置管组的临床治疗方法相同。在此基础上,其所采用的具体操作方式则不同。穿刺组操作方式包括以下几点:①根据患者中耳积液、鼓膜内的实际情况进行鼓膜表面麻醉,时间为15min;②清除鼓膜积液,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③连接注射器与穿刺针,进行鼓膜穿刺;④手术结束后,封闭外耳道,并运用抗生素预防并发症发生。

1.3观察指标

根据本院内自制的治疗效果评价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①显效:患者耳痛、耳鸣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至20dB以上;②有效:患者耳痛、耳鸣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至10dB~20dB之间;③无效:患者耳痛、耳鸣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至10dB以下。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对其统计的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进行数据检测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情况

置管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穿刺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进而无法给出较为直接或明确的结论[2]。因此,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会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3]。两种治疗手段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鼓膜置管术主要是采用一次性导管留置的方式,达到排除鼓室积液,进而实现对患者进行分期注入药物治疗,这不仅有利于确保鼓室内外气压的平衡,还有利于防止鼓室积液产生,更有利于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但采用该技术,也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感染、鼓膜穿孔不愈等。而鼓膜穿刺术则主要是将针头刺入鼓室内,进而抽出鼓室积液,然后在进行药物治疗,其操作比较简便,且创伤性也较小,但需要医师具有较高的操作稳定性。鼓膜穿刺术也会产生并发症,主要包括鼓膜撕裂、鼓室侧壁出血、鼓室硬化等。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两种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置管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2%,置管组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置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穿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43%,置管组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综上所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刘丹,吴曙辉,万浪等.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01):61-67.

[2]郭静,杨柏球,游舟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效果评估[J].当代医学,2017,23(18):92-93.

[3]梁茂金,张志钢,许耀东等.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5,30(06):3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