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采取CT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采取CT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探究

李森林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湖南麻阳419400

【摘要】目的: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采取CT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患者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等各项差异。结果:患者经过检查后,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较为理想,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所产生的畸形,而根据血管瘤的生长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两种:脑内性海绵状血管瘤和脑外性海绵状血管瘤[1]。该疾病的发病位置大多在人体的左右脑以及脑干,发病部位不一致,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也各有差异,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脑出血以及头痛和神经功能出现异常等,人们最为常见的则是癫痫[2]。当前选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三种检查方法的各项指标,为临床检查诊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当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为(55.12±4.73)岁。所有探究的患者经过检查均是脑干发病,脑干右侧血管瘤患者有25例,脑干左侧血管瘤患者有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具体症状有头痛、癫痫、抽搐以及复视等,较为严重的患者有轻度中风迹象。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GE单层及飞利浦16层CT机,患者在检查时所调节的扫描间距为5毫米,其扫描厚度为5毫米;扫描参数:1000千伏电压,240毫安。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则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参数:扫描厚度为5毫米,扫描间距为0.1毫米,调整完毕后给予患者实施病灶部位检查,主要进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断面扫描,T1参数激发时间设定为400毫秒,回波时间为8毫秒,T2回波参数设置激发时间为2400毫秒,回波时间为90毫秒。若在检查中需加强扫描时间可采用钆喷酸葡胺行静脉注射,将其作为对比剂。

1.3患者检查成像资料分析

选择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对检查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对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分歧可由两位医师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结果。

1.5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执行检验,各项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后,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正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较为理想,与单独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性相比较优,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不是人们常见的肿瘤,该疾病是由人体内薄壁血管形成的海绵状血管团。理论上它是属于脑血管发生畸形现象,它主要生长在人体的脑部,主要分布生长在左右脑和脑干以及海绵状血管瘤[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隐秘的脑血管畸形,血管并不明显,对此需采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当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因素还未有准确答案,所以医师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常会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4]。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癫痫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而该上述临床症状也容易老年疾病相似,以至于医师在进行诊断出现误诊等情况,加大了医生诊断的难度。当前主要针对CT、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5]。

在临床上采用CT扫描检查,其扫描速度较快,其图像可使医师快速找到血管瘤的生长部位,直观且准确的测量肿瘤的形状及大小,检查所需的费用与核磁共振成像较少。进行CT的操作检查较为简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其检查的准确性较低.上述结果中,CT检查的准确性为40.7%,而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准确性为75.4%,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准确性为81.3%,由此可以看出,CT检查的准确性较低,将CT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性也较低于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均得到弥补,临床上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其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其中两种检查方法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均能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但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有明显差异,建议可以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劣势互补,有利于提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日后临床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斯兴无,陈世孝,张福洲.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41-43.

[2]张雅菊.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5).

[3]李长辉,康中勤.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26).

[4]任蕾.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

[5]熊艾平.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