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胁痛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胁痛

敖国军

敖国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劲松镇卫生院16500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418-0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该病在肝胆病证中最常见,主要包括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肝脓肿,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胆系统肿瘤,肋间神经痛等疾病。本病常由情志不遂、外感时邪、饮食不节、外伤跌仆、久病或过劳等多种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调所引起。病史的采集都可以通过望、问、闻、触、叩、听等来收集,但主要通过望、触、叩等来采集,临床医生应注意询问病史结合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疼痛的部位、程度、缓急、时间、起病方式、诱发因素、疼痛与体位的关系、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等,并判断分析:①是肝胆疾病,还是胰腺或胃与十二指肠疾病;②是肝胆的感染性疾病,还是占位性疾病;③排除心血管疾病并发的上腹部疼痛或外科急腹症;还应当排除胰腺炎、肺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阑尾炎、胸腔积液、气胸等疾病并发的胁肋部疼痛。

一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治疗胁痛不能单纯对症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对因治疗才是治本之法。如:①慢性病毒性肝炎:应予积极的抗病毒、保肝、降酶治疗,如甘利欣、联苯双酯、强力宁等保肝降酶。如有黄疸者,可配合应用苦参碱以退黄;②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应予抗炎解痉处理,抗生素的选用应注意覆盖厌氧菌;③肝癌、胆囊癌、胰腺癌:早期有手术指征者应予积极的外科治疗,术后可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化疗方案。

(二)对症治疗

疼痛症状剧烈且痛势较急,在确定不掩盖病情进展前提下,必要时可酌予止痛处理,选用以下药物:①解痉止痛剂:适合于痉挛性疼痛,常用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硫酸镁等。②止痛剂:对于病因尚不明确的疼痛,可用一般性止痛药如止痛片、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但怀疑为溃疡病时慎用,可改用延胡索素片或弱阿片类药物,如口服可待因、丙氧氨酚等。对一般处理无效者,排除穿孔情况下可肌内注射哌替啶等。

二中医治疗

(一)病机分析

1.本病病位在胁肋部,与肝胆关系密切。肝在胁下,胆附于肝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因此肝胆有病,往往反映到胁肋部位而发生胁痛。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凡情志失常、饮食失调,劳力外伤,久病瘀血,外感邪毒均可影响肝之疏泄条达,致胁络不畅则发为胁痛。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气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条件,“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在病理上二者也是相互影响的。肝气疏泄失常,可致脾胃运化失常;反之脾胃运化失常,常致湿热内阻,同样可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胁痛发生。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胁痛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证多属络脉痹阻而痛,虚证多属络脉失养而痛。若肝气郁结,或湿热内郁,或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均属实证。肝阴不足或久病阴伤者,则属虚证。

3.病变过程中可出现兼杂转化胁痛有虚实气血之分,但病变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互兼杂,常出现虚实夹杂、气血同病等复杂证候,如气滞血瘀,湿热阴伤等,临证需详细辨识。

从临床来看,胁痛初起多由情志失调,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阻滞;或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致湿热内郁,从而络脉痹阻而痛。或久病则气郁化火伤阴,或湿热伤阴,或劳欲伤及阴精,致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而痛。凡此种种病因,可单一致病,也可相互间杂转化而病,但最终导致胁痛的病机是一致的,即胁络失和,不通而痛。

(二)分证论治

1.气郁证

(1)治法:疏肝理气。

本证为肝郁气滞,胁络不和。病机特点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当以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为治则;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则气滞,故予疏肝理气法以复肝之功能;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理气之品易于伤阴,临证中注意掌握“理气而不伤阴”“中病即止”原则。

(2)选方用药思路: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重在疏肝行气,和络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胁络不和者。常用药物为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楝子、川芎、丹参、甘草等;选择佛手、绿萼梅、合欢花、玫瑰花等能理气而不伤阴分。

(3)根据兼症加减:痛甚者,加理气通络止痛的青皮、白芥子等;气郁化火,胁肋掣痛,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者,予金铃子散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肝气横逆,脾运失常,兼有肠鸣腹泻者,可加茯苓、白术以健脾止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旋覆花。

(4)根据变证转方:若气滞日久,郁而化火者,证见胁肋掣痛,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者,则应转用清热解郁法,方如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若气滞日久,入络成瘀者,证见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刀割,按之痛剧,入夜尤甚,或见胁下痞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者,则当转从瘀血证治疗,方改旋覆花汤化裁。

气郁证是胁痛最常见的证型,其他证型亦常兼有气滞征象。本证与情志不畅关系密切,为肝气郁结,胁络不和所致。治疗中应注意移情易性,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与焦虑。

2.湿热证

(1)治法:清热利湿,和络止痛

本证为湿热之邪,熏蒸肝胆,壅阻气机,“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当以祛邪泻实为治则;“热者清之”,“湿者分利之”,以清热利湿为法,并佐宣畅调中,和络止痛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功在清利湿热,疏肝和络,调中止痛,适于湿热壅阻胁络引起的胁痛。常用药物为柴胡、郁金、川楝子、龙胆草、黄芩、泽泻、栀子、金钱草、川芎等。

(3)根据兼症加减:发热、黄疸者,加清热利湿除黄的茵陈、黄柏;脘胀、嗳气较重者,加理气行滞的佛手、枳实、青皮、陈皮;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者,加泄热通便的大黄、芒硝。

(4)根据变证转方:若疼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继则驱蛔;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痛连及肩背者,可选三金两石汤(金钱草、海金沙、郁金、滑石、石韦)或硝石矾石散等以利胆排石。

3.瘀血证

(1)治法:祛瘀通络。

本证为病理产物内生,瘀血阻络,病性属实,“实则泻之”,以活血化瘀法“泻其有余”,瘀血去则经络通。此外,亦当注意佐以行气以促血行,更须酌予润养以复络畅。

(2)选方用药思路:方选旋覆花汤加味。重在活血通络,理气止痛,适合于久病邪入血分,络脉不和引起的胁痛。常用药物为旋覆花、茜草、桃仁、丹参、鸡血藤、赤芍等。

(3)根据兼症加减:瘀血较重,刺痛甚者,加化瘀通络之大黄、桃仁、红花或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复元活血汤;胁下痞块,正气未衰者,加破血消坚之三棱、莪术、地鳖虫或选用鳖甲煎丸。

4.阴虚证

(1)治法:养阴柔肝。

本证为肝之阴血不足,胁络失养,病属正虚,“虚者补之”,以滋养肝阴法“补其不足”而扶其正;肝主藏血,属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之气宜柔不宜燥烈,养阴即可起到顺应肝之阴柔的生理特性,故日“养阴柔肝”。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一贯煎化裁。重在滋养阴液,疏肝理气,适用于阴虚气滞,肝络失养引起的胁痛。常用药物为沙参、麦冬、生地、白芍、当归、川楝子。

(3)根据兼症加减:气滞而胁痛较甚者,加疏肝调气,散郁止痛的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心烦失眠者,加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丹参;头晕者,加补益肝肾的桑椹子、女贞子、黄精。

参考文献

[1]贲庆和.梅花针加火罐治疗肋间神经痛3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17卷第07期.

[2]王京平.柴胡疏肝散加附子桂枝治疗胁痛46例.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9卷第06期.

[3]刘荣东.四逆散加味治疗不明原因胸胁痛68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1卷第01期.

[4]刘卫,陈晓娜.胁痛的辨证施治体会.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23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