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 2

浅谈对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孙晶华

孙晶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胸科医院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364-02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护理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骨松质的溶骨性肿瘤,临床比较常见,属潜在恶性。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发病部位可在任何骨骼,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和肱骨上端最多见。病理特点是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和散在多核巨细胞为主的结构。多核巨细胞甚多,梭形细胞分化良好者属I级,为良性。多核巨细胞很少,梭形细胞分化较差,有丝分裂像多者属Ⅲ级,为恶性。介于两者之间者为Ⅱ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不明。

2.病理骨巨细胞瘤根据单核瘤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特点可分为三级:

(1)I级:单核瘤细胞的核多为梭形、卵圆形,大小均匀,排列比较稀疏,核分裂象甚少,且无典型的核分裂。多核巨细胞,数目多,体积大,其所含细胞极多。

(2)Ⅱ级:单核瘤细胞丰富而排列紧密,可呈旋涡状排列;细胞核形状与大小不均匀,核分裂较多见。多核巨细胞数量较少,体积减少,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

(3)Ⅲ级:单核瘤细胞极为丰富,而且密集,呈不规则的漩涡状排列,核分裂相多。巨细胞数量少,大小不均匀,一般体积较小,核多少不一,一般较少。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是局部疼痛及压痛,疼痛性质可为间歇性。位于浅表部位者,可出现局部肿胀或肿块。当肿瘤增大而使表面骨皮质膨胀变薄时,触之有捏乒乓球样感觉。位于脊椎的肿瘤,可引起相应神经压迫症状。

(二)X线检查

1.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在骨肉瘤内找到病毒颗粒,而该病损可以在动物中传染,但进一步证实还有待做更全面的研究。至于创伤与骨肉瘤有无关系,仍未能完全确认。

2.病理肿瘤组织呈灰白色或暗红色,可见不同数量的砂粒样骨化及肿瘤骨,常见广泛的坏死、液化及囊腔形成。镜下见成骨细胞大小形状极不规则,常见核分裂及瘤巨细胞,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及新生骨。肿瘤组织中血管极为丰富,常见肿瘤侵犯血管,在血管内形成瘤细胞栓子。瘤细胞含有大量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等。

三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与肢体功能丧失或对预后的担心有关。

2.疼痛与肿瘤压迫或浸润神经、手术创伤、截肢后的患肢痛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或肢体功能受损有关。

4.营养不良与恶病质、食欲不振有关。

5.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患者长期卧床、放疗反应及化疗药物外渗有关。

6.有口腔黏膜改变与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7.自我形象紊乱与肿瘤引起的肢体畸形、手术截肢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

8.知识缺乏肿瘤局部护理知识缺乏。

9.睡眠障碍与疼痛及焦虑有关。

10.潜在并发症病理性骨折、血容量不足、肢体的失用综合征、自杀倾向、压疮、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等。

四护理目标

1.患者能够调整心态,顺应身体的变化。

2.患者疼痛得到缓解或消除。

3.患者能够在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

4.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平衡。

5.无压疮及抗肿瘤药物外渗。

6.患者无口腔溃疡发生。

7.患者乐观开朗,对自己充满信心。

8.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9.患者睡眠良好。

10.无并发症发生。

五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骨巨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大;加上所实施的人工关节置换、异体骨与关节移植都是大手术,对患者精神刺激也很大。护士要关心理解患者,多与其沟通,保持患者情绪稳定,能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宜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类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愈合能力。

3.疼痛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疼痛较轻者可采用分散疗法,冷敷、按摩等;对疼痛严重而诊断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芬太尼、哌替啶等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4.预防感染①必须重视患者全身及局部皮肤的清洁。术前3日开始用肥皂水清洗手术部位皮肤,用无菌巾包扎;术前1日用肥皂水清洗局部皮肤后,剃掉该区汗毛,用70%乙醇消毒皮肤,最后用无菌巾包扎;术前日做全身皮肤、毛发清洁;②术前2~3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③术前日,病房及其用物彻底清洁与消毒。

(二)术后护理

1.体位根据手术性质、部位决定体位。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膝关节置换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10°中立位。

2.病情观察与处理

(1)伤口:注意伤口渗血和引流情况,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出血多时要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如有截肢断端大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或以止血带止血并及时输血。

(2)患肢:注意患肢远端血运情况。上肢手术后观察桡动脉搏动,下肢手术后则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肢体有无肿胀、色泽及温度的改变,包扎有无过紧,有无神经损伤表现。

3.外固定护理外固定方式与时间:植骨术后3~4周内,植入骨小血管容易损伤,因此需对相应部位有效固定。如股骨植骨内固定后常需用Thomas夹板先固定4周,然后再用髋人字石膏固定2个月;肱骨骨折植骨内固定后加外固定制动3~4周。

4.警惕排斥反应骨与关节移植排斥反应虽较脏器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也应提高警惕。若患者出现高热、移植关节处肿胀、疼痛、积液及浆液性液体自伤口渗出,血中黏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则应考虑排斥反应。防治:配合医生,为术后患者应用氢化可的松等激素5~7日,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5.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改善肢体功能非常重要,可借助关节被动活动器(CPM)持续练习髋、膝、踝关节的活动。下肢手术后即可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足趾活动,术后1~2周逐渐进行关节活动。髋关节置换者练习外展运动,术后2周扶拐下地,站立负重;膝关节置换者锻炼伸屈运动,睡眠时使膝关节屈曲20°;异体骨与关节移植者,当X线片显示异体骨与宿主骨连接处愈合后,可适当锻炼,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防异体骨发生骨折。

(三)出院指导

1.活动异体骨与关节移植术后应避免早期负重,防止骨折。

2.石膏护理行石膏固定后应注意患肢末梢血运及石膏固定的效果,如发现石膏松动,应及时更换。

3.锻炼继续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失用性萎缩,最大限度地改善移植肢体功能。

4.复查由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较高并有恶变倾向,要定期复查,以便了解肿瘤切除部位骨修复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燕.腰椎板截骨再植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2]曾建成;宋跃明;刘浩;龚全;李涛;刘立岷;胡云洲;裴福兴;饶书城.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3]兰秀夫;黄海洋;陈波;蒲渝.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J];临床骨科杂志;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