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王志宾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小城市培育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多以村、乡、镇为以基础,仅靠其自身发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上级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但特色小镇的建设最终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作用,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地方政府应搭建平台,提供创新性服务,引导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手段与形式,为企业发展创造机会。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键词:特色小镇;建设;创新

1、“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各要素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有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是通过集合特色资源、人才优势等将产业、文化、旅游及社区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创新创业平台。

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

1.1、聚集

特色小镇是从资源禀赋出发,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而发展,通过相关企业聚集、人才聚集,有效投资的积极效果又被进一步扩大,从而更好地构建区域内的知识或市场或技术的共享、共创、共进机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资源配置,进而进一步推动小镇范围内产业、人才的集聚发展。

1.2、创新

创新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也是其生命活力之所在。盛世豪和张伟明指出,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平台,旨在建构以创新要素为核心融合研发创新、成果转换、体验应用及区域文化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但要有产业上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研发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吸引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更要有创新的管理服务机制与体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为特色产业的地区集群化发展提供动能。

1.3、文化

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鲜明的社区特征,是在当地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的确立是基于小镇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对小镇历史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有学者把历史文化称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命基因”。经典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是在特色产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产业、文化和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同时,建立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并彰显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

2、特色小镇建设的几个原则

2.1、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的各自优势,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科学设计,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照搬照抄。目前,根据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在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按照卫星城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与大城市的产业和消费功能的互补,科学合理的设计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分担大城市的功能。二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点镇,要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设定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中心。三是远离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生态、文化资源的小城镇,要通过稀有资源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集散中心。

2.2、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特色小镇最大的特征就是产业,因此,在特色小镇发展中要立足产业发展,通过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培育最有基础、最有潜力、最有成长力的产业,围绕产业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跨界发展,进而形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小镇一定是通过产业发展来增加就业、吸引人口,进而提升小城镇的功能和发展水平。

2.3、成本低廉,培育创新创业新动能

特色小镇的一个优势就是创新创业的成本低,包括土地成本低、生活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还有就是政府通过打造便利的服务成本带来的政府服务便利,另外还有进入门槛低、体制约束少、生态环境好等诸多优势。正是由于相比于大城市的低成本,才能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才能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2.4、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特色小镇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制灵活。相比于大城市,特色小镇在生活成本、特色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特色小镇要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就不能只依靠天然的优势,更多的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更多的发展活力。包括如何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如何通过用地方式创新维持较低的土地成本,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等等。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激发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活力。

3、特色小镇建设创新

3.1、理念创新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建制镇,也不是功能单一的产业区,而是依托比较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整合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聚合效应凸显的功能性空间载体。在小空间尺度上,创建特色小镇应秉持“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对目标定位、产业特色、发展路径、空间格局、景观形态、文化内涵、支撑项目等进行系统谋划,坚持因地制宜塑造和培育小镇的独有气质和特色风格;在大空间尺度上,创建特色小镇须置身城市空间布局和城乡一体化的大局,理性思考特色小镇与主城区、乡村地区及卫星城之间的联系和功能定位。这既关系到特色小镇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更与特色小镇的长远发展和最终归宿息息相关。

3.2、空间营造

3.2.1、线性空间营造

线性空间包括实际存在的水体空间、街巷空间以及无形的视线廊道。街巷和水体都具有连续和开敞的特性,水体的存在使小镇具有灵性,有利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塑造。街巷和水体在空间上不仅有连续性,在视觉上还有通透性,它们也构成了行人游线的载体。视线通廊虽是无形的,却是空间营造中不可缺少的笔墨,有时能起到首尾呼应与连接的作用。

3.2.2、片区、节点营造

片区、节点是特色小镇营造的亮点,是特色空间具体表达的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成为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如文化片区、商业中心、休闲娱乐区、游客接待中心等。这些片区节点由单体建筑、建筑群、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构成。

3.3、发展特色经济建设

创新财政扶持与划拨方式,减少推诿与腐败;聚集产业高端,打通融资渠道,夯实经济基础;发展旅游经济,保障社会活力等,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实现社会良治的基石。目前政府提倡的“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以及“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等措施,若能长期、稳定、持续地推进,必将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3.4、要素创新

特色小镇是适应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跨越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阶段,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产物。同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探索,特色小镇的重要任务是将生产要素从无效、低效领域引导流入到高效率领域,尤其是锁定人才和资本两大关键要素,通过对生产要素资源进行重组,实现各种高端要素充分开放、流动、共享,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耦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3.5、制度创新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产业区)”的定位巧妙避开了现有体制机制约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突出了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较好地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用创建制代替传统审批制,可以有效避免以往“重申报,轻落实”造成的虎头蛇尾不良现象,有利于建设特色小镇的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并产生实效。接下来,在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要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考评,并严格落实进入与退出机制。

3.6、注重民生,以人为本

首先,小镇的建设要尽可能推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或自主创业,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路径。其次,可借助外部力量支持当地居民的生产和销售,发展合作生产、订单式生产、链条式销售等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再次,小镇的建设需要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社会福利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宜居之地,所有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小镇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完善、优质的社区吸引高精尖企业和人才的长期入驻。

总之,特色小镇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当前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偏离了特色小镇发展的目标,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下,对于特色小镇如何正确认识,如何科学发展,是需要厘清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詹杜颖.品牌效应下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9:16-19.

[3]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环境科学研究,2012,11:1189-1192.

[4]聂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9-18.

[5]美国.重视规划作用,建设特色小镇[J].今日浙江,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