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球结膜转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复发的效果观察

/ 1

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球结膜转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复发的效果观察

郑顺生王明全张淑娟王慧明

郑顺生王明全张淑娟王慧明

(东平县人民医院眼科山东东平271500)【中图分类号】R13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96-01

翼状胬肉是影响视力和美观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需要手术切除。常规手术切除的复发率高,各种手术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率。我院对47例原发性翼状胬肉采用显微镜下切除、巩膜暴露、球结膜转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对47例(47眼)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该手术,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55—72岁,平均61岁,所有病人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不超过5mm。

1.2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手术显微镜下手术,0.4%布比卡因点眼2次,2%利多卡因于胬肉体部结膜下浸润麻醉,用15号圆刀片分离胬肉头部及体部,保留球结膜,将角膜和巩膜上的变性组织切除,注意不要损伤内直肌鞘膜和肌腹。烧灼巩膜表面出血点和扩张的血管。视胬肉的位置决定将保留的正常球结膜向下或向上方转位,暴露约3mm巩膜,将多余的结膜缘切除,10-0尼龙线缝合两针,固定于裸露的巩膜上,用浸含0.3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裸露巩膜处3分钟,50ml盐水冲洗,术毕结膜囊内滴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眼垫包扎。

1.3术后处理

术后第一天换药,开始滴用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每天二次,7天后停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点眼,一天三次,一周后拆线,改为一天二次,二周后改为一天一次,三周后停药。及时观察眼压变化,若眼压高,则停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改用双氯芬酸钠眼水点眼,每天二次。

1.4治愈标准

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表面光滑透明视为治愈。6个月后有明显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病变组织再侵入角膜,则视为复发。[1]

2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刺激症状较轻,第二天换药时见鼻侧结膜充血剧,裸露的巩膜表面无渗出物,术后1周角膜创面完全修复,拆除缝线。术后二周,裸露的巩膜创面渐被结膜上皮覆盖,3周后充血渐消失。本组病人未发现丝裂霉素C常见的角膜、结膜上皮缺损及角膜内皮的毒性作用等并发症。随访6-12个月,47例病例中有2只眼复发,复发率4.25%。2例复发者仅侵及角膜缘,一年后给予局部麻醉下再切除,无其它并发症发生。

3讨论

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单纯切除术及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术,复发率均较高[2]。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球结膜转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复发率4.25%,低于目前主流术式单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上皮移植国内报道的复发率4.5%--7.89%[3]。分析原因:(1)我们选择的病例均为原发性静止期,年龄偏大,增殖能力下降。(2)显微镜下操作,分离细致、创伤小,能彻底切除变性组织,保留正常的球结膜,且转位的球结膜对合好、平整,创面愈合好。(3)烧灼出血点及扩张增粗的血管。(4)术后裸露3mm巩膜,使结膜上皮的生长慢于角膜上皮的修复。(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抑制了巩膜变性组织的生长增殖,延缓了结膜上皮的生长,为角膜上皮的修复赢得了时间。(6)术后用药正规,按时随访。

我们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显微镜下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球结膜转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有以下优点:(1)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2)不需要特殊材料。(3)复发率低。(4)对翼状胬肉复发病例亦可选择该术式或改用其他术式。总之,该术式疗效肯定,初学者容易掌握,不需要特材料,易在各级医院推广应。参考文献

[1]王凤玲.翼状胬肉保留球结膜头部转位术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10

[2]孙秉基,徐锦堂主编.角膜病的理论与临床[M].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435-438.

[3]杜振亚,姜德咏,聂爱光.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