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CT和MRI诊断、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CT和MRI诊断、治疗方法

王斌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CT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全部患者都实施头CT与MRI的诊断,并且全部患者都实施数字减影血管的造影(DSA)检查,对比诊断灵敏度。结果:MRI在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灵敏度与CT诊断相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5例患者为显效,20例患者为有效,2例患者无效,1例患者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CT诊断时,两种诊断方式均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MRI诊断;治疗方法

出血性的脑梗死通常是因为患者抗凝溶栓的治疗不合理、过早活动与情绪激动等因素所致的血肿,一旦发生出血性的脑梗死,容易加重患者临床的病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发生死亡。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功能衰弱,其死亡率比较高,因此,需要早诊断与早治疗,常用诊断方式为CT与MRI。本文把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当作此次的探究对象,简析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CT诊断与治疗的方法,详解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的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全部患者都实施头CT与MRI的诊断,并且全部患者都实施数字减影血管的造影(DSA)检查。有2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有18例患者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跨度在60-82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是(712.19)岁。患者临床的表现如下:21例患者表现偏瘫、18例患者表现为偏身感觉的障碍、15例患者表现为失语、13例患者表现出头痛、10例表现出头痛与呕吐。

1.2诊断的方法

全部患者都实施MRI与CT的诊断,同时进行DSA的检查。在行CT的扫描时,采取GE公司ProspeedAI型的螺旋CT扫描仪器,而扫描基线则选取头颅双侧骨外耳孔上缘和双眼外眦连线,其参数的设置如下:层距与层厚都是10毫米,持续扫描十二层。还要头部的病变区域行薄层的扫描,层距与层厚都是5毫米。在行MRI诊断时,采取SignaExcite0.2TGEMsgems的仪器,使用常规T1的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ing,T1WI)与T2的加权成像(T2-weightedimaging,T2WI)横断面图象,同时行T2WI的矢状面图象检查,其参数的设置如下:层厚是7毫米,间隔是1毫米。同时把DSA的检查结果当做出血性的脑梗死诊断主要标准。

1.3治疗的方法

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以后都实施血小板的聚集治疗与抗凝治疗,必要时予以对症治疗和脱水降颅压的治疗。应用白蛋白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白蛋白生产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的有限公司,其批号为20120408,通过维生素C降自由基清除,生产于上海旭东海普药业的有限公司,其批号为20120804,通过B族维生素和辅酶Q10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生产于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其批号为20120602,辅酶Q10生产于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其批号为20121107。同时采取稳压的措施,把患者血压维持于160/100mmHg以下,并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

1.4观察的指标与疗效评估标准

(1)按照患者的病程划分成慢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对比头颅MRI与CT诊断的灵敏度。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的表现进行总结,同时把MRI、CT诊断的结果和DSA进行比较,诊断的灵敏度=阳性例数金标准的阳性例数100%。(2)按照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了91%-100%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了46%-90%为好转;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没有减少,或是反而增加为无效。

1.5统计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文试验所得数据统计时,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20.0,同时深入分析相关数据,应用百分率%来表示计数资料,整个比较过程分别应用t、x2进行检验,如果数据比较以后,差异比较显著,证明有统计的意义,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观察诊断的情况

MRI在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灵敏度与CT诊断相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

2.2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

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5例患者为显效,20例患者为有效,2例患者无效,1例患者死亡。

3.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在脑梗死总数中占比为3%-5%,伴随临床影像学的诊断技术飞速发展,国内出血性的脑梗死检出率不断增加[1]。相关文献中报道,国内出血性的脑梗死发病率在15%-43%之间。目前,出血性的脑梗死发生机制还不明确,但是相关学者分析和下述的因素相关:在脑栓塞的患者中,如果栓子发生移位、破裂或是溶解,致使阻塞血管发生再通,造成远端缺血位置产生再灌注或是缺血,继而使远端动脉发生破裂与出血;在梗阻位置形成侧支的循环,因为新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强,患者体中红细胞外溢,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的患者发生梗死部位的水肿,压迫到微血管,从而产生缺血,在水肿消散以后,会使微血管内产生再灌注或是缺血,使血液二次渗出,产生缺血[2-3]。

在出血性的脑梗死诊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的表现进行诊断,而且需要依赖影像学进行诊断[4]。在出血性的脑梗死诊断中,MRI与CT诊断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两种诊断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应用CT诊断技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大片状与扇形低密度影,没有显著占位的效应。MRI应用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T1WI的序列表现出边缘模糊高信号的病灶,T2WI的序列表现出边缘较清晰等或是高信号的病灶[5]。本次研究中显示,MRI在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灵敏度与CT诊断相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5例患者为显效,20例患者为有效,2例患者无效,1例患者死亡。

综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CT诊断时,两种诊断方式均有较好的效果,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章.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诊断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18(7):47-50,46.

[2]徐家安.CT和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J].当代医学,2016,22(22):28-29.

[3]张瑜,赵迎春,顾彬.同型半胱氨酸相关酶C677T基因突变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6):577-580.

[4]郭文娟,王宏,王茂松.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效能[J].山东医药,2016,56(43):63-65.

[5]孔玉明.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2):2267-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