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59例妇科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 1

腹腔镜手术治疗59例妇科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林赐福王保珠熊俊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3624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9例手术治疗的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59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术,观察组则给予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诊疗指标、康复情况、免疫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更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更低,而免疫球蛋白水平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更低,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损伤更低,因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术。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妇科良性肿瘤;应用效果

妇科良性肿瘤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传统开腹术能有效切除病灶组织,但该术式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为此本文将腹腔镜手术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9例手术治疗的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32-61岁之间,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59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平均年龄(45.6±2.5)岁,病灶部位位于子宫者9例,输卵管者3例,卵巢者14例,ASA分级中Ⅰ级患者17例,Ⅱ级患者9例,对照组23例,平均年龄(44.7±2.8)岁,病灶部位位于子宫者8例,输卵管者2例,卵巢者13例,ASA分级中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取仰卧位,麻醉完成后取膀胱截石位,于脐上缘1公分处做切口,随后建立气腹,压力控制在12mmHg左右,分别于左右下腹部做手术切口,其中一个切口置入套管及腹腔镜,通过腹腔镜观察病灶大小、位置及数量等,另一个切口置入手术器械进行病灶组织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切除后采用电凝法进行止血,术后常规放置导管[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诊疗指标、康复情况、免疫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诊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康复观察指标包括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2]。分别于术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检测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包括IgM、IgA及IgG,检测方法为散射比浊法,炎性因子检测指标包括TNF-α、IL-2和IL-4,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IL-2和IL-4采用双克隆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3]。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盆腔感染、穿刺口疝、切口感染、皮下血肿、发热、尿潴留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说明手术安全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诊疗指标及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更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诊疗指标及康复情况比较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更低,说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较小的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为此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腹腔镜手术微创效果还表现在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术后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腹腔镜手术不仅能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国兰,余立群,等.腹腔镜手术治疗4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5):292-294.

[2]廖晟.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伤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1(6):1075-1076.

[3]夏朝晖.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