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比较

王凤梅

王凤梅

(济宁市泗水县泗河街道卫生院;山东济宁273200)

【摘要】目的比较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经综合性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74临床完整资料。患儿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以综合性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95.95%)高于CT检查(7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法比较,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度更高,可为患者的早期诊疗提供有效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腹部超声检查法;CT检查法;诊断效能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6-0169-01

肠套叠是儿科急性肠梗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多发于回肠末端,多因肠道感染或肠系膜长等因素导致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内容物无法通过肠道,致使患儿出现呕吐、血便、进食困难等不适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及治疗,病情延误,可能导致肠坏死,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2]。空气灌肠及腹外手法复位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案,虽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针对发病在48h以上或手法复位困难患儿,只能通过实施肠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因此及时有效的对小儿肠套叠作出准确诊断意义重大[3]。影像学是目前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常用方法,其中以腹部超声检查及CT最为常用。故本研究进一步比较腹部超声检查法和CT检查法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综合性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74临床完整资料,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年龄(3.92±1.24)岁;病程2-50h,平均病程(9.34±3.54)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哭闹、腹痛及进食困难等症状。所有患儿均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及CT检查。

1.2方法腹部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非凡影像彩超诊断仪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3-12MHz,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将探头置于患儿腹部实质性器官进行常规扫描检查,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可能性,而后使用浅表探头,对患儿腹部实施广泛检查,观察患儿肠管具体分布、大小、形态、边界、具体走形等情况,若探测到腹部包块时,详细观察包块位置、大小、长度、内部回声,并观察肠管是否出现扩张、腹部有无肿块积液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情况。CT检查: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管电压设置为120kV,层厚为5mm,管电流设置为230-260mAs,螺距设置为1.0mm,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对腹部进行平扫检查,扫描范围自隔顶至腹股沟位置。扫描完成后由本院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阅片,进行影像学分析。

1.3观察指标以临床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腹部超声检查及CT检查在小儿肠套叠中诊断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肠套叠作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多发于婴幼儿。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认为与肠壁肿瘤、盲肠活动度大、肠功能失调及肠息肉等因素有着重要相关性[4]。肠套叠发生后若未能及时有效的诊断及干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极易诱发肠管坏死,诊治危及生命。

传统诊断小儿肠套叠方法以CT检查及X线最为常见,虽有一定诊断准确度,但易对患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无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5]。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腹部超声因具有可重复、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而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将套叠部位通过影像展示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小儿肠套叠超声检查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腹腔内横切面,由大、中、小3个环形构成一个同心圆或靶环状,且圆心呈现强回声团,而圆心外侧表现为低回声圆环形状,超声影像具体表现为内环及中环局部可见强回声团,且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6]。针对套叠早期患儿因发病时间较短,肠壁未出现明显充血及水肿,因此超声检查中肠壁回声均无显著变化,且在肠壁内部能够观察到正常血流信号,而肠套叠发生时间较长,肠壁已经出现充血及水肿,超声检查肠壁中会出现增厚,且内部回声逐渐降低,且环中环影像清晰可见,肠壁血流信号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高于CT检查,说明腹部超声诊断应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与CT检查法比较,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度更高,可为临床患者早期诊疗提供有效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武静,朱向明,张霞.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6):595-597.

[2]邢文静,邹正霖,叶维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常见急腹症疾病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6,28(4):548-551.

[3]韦天军,胡国兵,朱向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应用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3):267-268.

[4]关文华,韩焱.小儿难复性肠套叠临床与MDCT的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9):81-84.

[5]师博.多排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4):2117-2119.

[6]陈庆东,郑祥武,许崇永,等.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5):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