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黄绍花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经病理确诊的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共发现病灶93个,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以及漏诊情况。结果: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7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颅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鉴别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关键词: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

近年,临床上出现了较为罕见的淋巴瘤,即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其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仅有1%,多呈现病理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B细胞瘤较多,因此不呈现特征性[1-2],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因此,需要对其诊断加强研究与探索。笔者为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进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的经病理诊断的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整个研究过程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广泛,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52.4±31.9)岁,最长病程为3.6年,最短病程为0.3年,病程范围为(2.3±1.6)年,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其它患者无明显区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病例选择标准[3-4]

(1)纳入所有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病理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标准的患者;(2)纳入均为首次发病者,且研究前未行相关治疗;(3)纳入无明显的家族遗传史患者;(4)排除具有严重的脑性疾病以及神经障碍患者;(5)排除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排除全身性淋巴瘤或者其它部位淋巴瘤所致的颅内淋巴瘤患者;(7)排除中途放弃研究者。

1.3方法借助核磁共振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借助T1W1、T2W1对患者的矢状位、冠状位以及头部轴位进行扫描,分别设置层厚以及层距为5mm。然后借助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即0.2ml/kg的扎喷酸葡胺注射液,在进行一次扫描。

1.4疗效评价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并且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鉴别诊断标准:亚急性起病;单发或多发团块状、斑片状异常信号,累及胼胝体跨中线生长,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MRI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团块状、结节状强化;病灶占位效应较轻,多位于脑实质深部、侧脑室周围。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患者被诊断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例数为67例,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见表1:

表1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出的病灶数目有86个,病理诊断的病灶数目有93个。

2.2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情况符合病理诊断结果的67例患者的核磁共振显示:T2W1的信号较高,或者等信号,信号强度较均匀,另外,T1W1显示等信号或者较低信号。经观察病灶,无病灶出血或者钙化现象,且患者的周围有水肿,但是程度较轻。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的团块状以及斑片状,且病灶边界较清晰。

3讨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且多为恶性肿瘤[5]。其主要是指侵犯脑内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广泛,且不存在免疫功能选择性,即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发生此病,免疫功能异常患者也可能产生此病。临床上的患者多呈现呕吐以及恶性等颅内高压症状,且部分患者会呈现出智力低下以及神经异常、语言不清以及四肢无力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根据此次诊断结果,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呈现区域性生长,这可能与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有趋血管性,并且会包围血管呈现圆筒状生长。全清林等[6]在研究中指出,给予核磁共振成像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准确度高于90%,且患者的病灶形象较为清晰。洪桂洵等[7]也在研究中指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经核磁共振成像后,其病灶的分布范围较广,呈现弥漫性分布。笔者为进一步分析其价值,进行此研究,结果显示: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患者被诊断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例数为67例,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经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其信号多呈现等信号,且病灶呈现块状或者斑片状,呈现弥漫性增生。这与洪桂洵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此研究可信度非常高。

综上所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秀霞.探讨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研究,2017,25(2):50-51.

[2]马春艳,归云荣,归俊等.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J].广西医学,2012,34(5):577-578.

[3]朱辉严,谌力群,许平等.25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的回顾性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7):639-641.

[4]方向军,肖平,梁长虹等.核磁共振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82-83,86.

[5]罗毅,陈勇,叶远良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诊疗初步经验[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1):678-680.

[6]全清林,陈宗万,万青松等.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低场MRI诊断[J].四川医学,2008,29(6):778-779.

[7]洪桂洵,PermalaHarvind,初建平等.颅内原发性淋巴瘤MRI及PET-CT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21(4):2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