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现状及成因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现状及成因调查分析

吴量

——以安徽A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为例

吴量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率在所在高校专业中位居前列,这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以安徽A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热潮”的现象及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调查得出,社会工作专业转专业既和专业填报志愿高调剂率有关,也与学生的专业认同、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有关。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转专业调查

1.引言

最早的有关转专业的文件可追溯到1958年,教育部《关于处理高等院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由于当时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就读于高等院校被承诺包分配,所以学生不用考虑就业前景等问题,基本没有转专业试诉求,因此基本不存在转专业问题。我国第一次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转专业政策是源于1990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在此规定当中其将“学生专长”列为转专业的首要条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化研究近十年回顾[J].李叮咚,尹红,王慧.中国农业教育.2012(01)]。正如此,各高校纷纷出台了转专业政策,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就读自己理想院校的梦想,另一方成了各高校吸引学生填报本校“冷门专业”志愿的“招牌”,一些学生为了能上某所高校,会自主选择专业调剂,或者自觉选择低分专业,所以出现,高校中某些所谓的冷门专业生源主要以调剂生为主,后期又出现“转专业热潮”,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首当其中,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虽然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有好转。正因为如此,笔者以安徽A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转专业现状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转专业的现象进行成因分析。

2.调查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及转出时间

主要是近三年来被安徽A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录取,但后期又转出到其他专业的69名学生为对象,样本具体分布为:2015级21人,2016级24人,2017级24人,共发放问卷69份,回收问卷57份,问卷回收率82.61%。

2.2研究方法

问卷主要通过电子版的问卷星来发布调查,并借助问卷星等软件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

3.1转专业的现状调查结果

3.23.1.1接受调剂学生和转出专业的比例

调查问卷中大一与大三学生均占比29.82%,大二学生则占比40.35%,三个年级分布较为平均,所得调查数据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为什么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这一问题,有78.95%大部分的同学是因为接受专业调剂,这大大增加了学生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可能性,但也有19.3%的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进行,但是是处在不了解社会工作的情况下选择,有1人为填报错志愿进入社会工作专业。

3.1.2转出专业分布情况

通过现专业不难看出,社工学生转出后的专业趋向,在57人中有18人选择转去同为一个学院的法学专业,有20人选择转去经管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其余多为语言类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中文、英语、日语等)。

3.1.3转出专业时间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有96.49%的同学选择在大一下学期进行转专业申请,仅有3.51%的同学在大二上学期转专业,此调查结果与安徽A高校集中在大一转专业政策的事实是一致的。通过进一步分析,有42.11%的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便有了转专业的想法,从一开始便对社会工作专业不感兴趣,也促使了其最早就会有转专业的意向。22.81%学生是在报道上完部分课程后决定转专业,19.3%与10.53%是在转专业通知下达后和得知自己成绩符合政策后选择转走。仅有5.26%为临时决定。转专业学生在从社工专业转走之前,大多都经过了深思熟悉或是长期的准备,而并非一时兴起,盲目跟风造成。

3.2转专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3.2.1受填报志愿的影响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并非是自己报考的专业,成为转其他专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占比78.95%的同学是因为接受了专业调剂,这大大增加了学生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可能性。现实条件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会有一部分考生无法去上自己心仪的专业,甚至无法被录取,从而进入大学学习。

在关于对转专业政策了解方面,有59.65%的学生了解并学习了学校相关的转专业政策,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转专业政策提前有了解。

3.2.2受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方面影响

在转专业之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是否了解的情况上,仅有7.2%的学生表示很了解,38.6%的学生较为了解,剩余高达57.89%的学生不太了解,专业认知度不够。而且在57个样本中有29人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教育,占比50.88%;有28人则表示并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在29名接收过专业教育的学生中,全部都学习过本系专业老师所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有82.76%的学生同时表示学习过专业理念课程,58.62%的学生有听取过专业老师召开的讲座,介绍社会工作专业或有关问题。另41.38%表示外出实地参观过社工专业实习基地,亲身去体验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或方向。还有17.24%表示听取过外校专家讲座,普及社会工作。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专业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认同。

在转专业之前所做出的工作方面,有87.72%的学生了解了目标专业的就业前景,有80.7%的学生也了解了目标专业的相关内容,学习相关专业书籍等,可以看出学生为转到目标专业基本上都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在目标专业的教学条件等调查方面有28.07%的学生做过,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教学条件并不是转出学生的主要考虑因素,更主要的是对专业本身的认同。

当初影响你转专业的原因

3.2.3受职业认知和认同的影响

有72.3%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是转专业的主要原因,占据很大的比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前景的问题是薪资待遇低,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社会飞速发展,薪资待遇逐渐成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之一。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设置的开放题目,转完专业后你对社会工作的看法是什么中得出结果,即使有很多学生转出,但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前景还是持肯定态度,有66.67%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好专业,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纷纷表示只是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更喜欢现在的专业才放弃了继续学习社工的机会;而有22.81%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缓慢,就业前景黯淡;且有10.53%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不予评价。

3.2.4受学习兴趣影响

有42.11%的学生转专业后表示自己比原来学习更加上进,有31.58%的学生表示比原来更有热情,24.56%的学生表示没区别。从总体上来看,转专业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趋向于有利的方向,大多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对于整个学习的态度整体上有所提升,区别于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高专业承诺、低专业行为的现象。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源泉,一个人只有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足够感情,才足以为其努力奋斗。

3.2.5受家人亲朋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有59.8%的学生认为,家人亲朋的意见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此因素更多的在于学生个人或家庭的选择,但是可以体现出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上的普及度不高,在调查中反映出社工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影响力较小。

3.2.6受自身看法影响

对自己转专业行为的看法

对于自己转专业的行为看法方面,有61.4%的学生表示既来之,则安之,并没有变现出很欣喜的感觉,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努力学好现在的专业。有31.58%的学生认为自己转专业非常正确,找到了适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起来动力十足。有3.51%的学生认为自己后悔转专业以及希望自己再次改选。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持中立态度,不好也不坏。

4结论分析

4.1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是影响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因素

从选择目标专业的趋向来看,目前转专业学生的选择转入的专业均为当下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或是“红牌”专业。对于“红牌”专业是指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2016年度大学毕业生“红牌”专业统计数据表明,法学专业每年都是赫然在列[张震.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由此看出部分转专业学生无法看清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与压力预测,导致此种现象的发生。

社工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从最早的里士满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冯元.由亲缘性到互嵌性: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发展关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03):109-119.],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便传入我国,但又在1952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随后1987年北大社会学系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才宣告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正式回归。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足以让社会大众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特征,及在社会中可以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家人亲朋多从目前社会上的热门行业出发,选择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社会认同度高,薪资待遇较好的专业进行转入。殊不知在这些专业繁荣的表面,另一方面则是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发达地区发展程度较好的问题出现。

4.2学生接受社会工作普及教育和专业认可度并非呈正相关,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调查中显示,有50.88%的学生表示接受过专业普及教育,虽然这个比例不算低,但未改变提高对专业认可的现实,尤其是对职业发展有存虑,这可能和社会工作专业是门新兴职业有关;但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对我国北上广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不是很了解,很多关于社会工作负面信息是来源于网络或其他非正式途径。

5.对策分析

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转专业一方面和自己填报志愿时的心态有关系;二是填报专业后,对自身和专业都未做过自我评估,导致有填报专业功利化、转专业盲目化特。

5.1进行专业反思和职业评估

专业的反思评估可以通过职业性格测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职业性格测试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是否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也会反映出来。在这其中MBTI职业性格测试最为流行,其是通过归纳提炼出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蒋璇,兰潮.针对创业者的培训辅导实践[J].广东通信技术,2015,35(10):11-15.]。

为社会工作转出学生进行MBTI测试,依据测试结果为对于相对适合从事社工行业的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学校可以制定“社工引路人”见习计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社会学系老师担任“引路人”角色,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见习计划,带领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在社工机构或有关部门短期实习,体验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了解社工行业的运行机制。

5.2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

社工学生在开始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运用专业知识适时地反思自己,尝试解决自身或者周边、家庭的问题,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以期望于提高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实现自我效能感提升,最终从情感上喜欢社会工作专业[孟琳.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发展历程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达到情感认同。因为在现实情况中,“我们想成为”比“我们是”更加的困难与重要,所以教师可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等)或采用案例剖析、模仿社工、参与个案等方式进行教学,并结合听取学长学姐或社会组织机构负责人经验分享、座谈会、讲座、实地参观等方式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上完成统一。只有将专业情感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才能将其吸引继续从事社工行业。

5.3考生了解社会工作专业

在最初填报志愿时,教会考生认识并了解自己所要填报的专业,从源头上降低进入大学后从社会工作专业转走的可能性。政府要从小为学生介绍或普及各种职业要求内涵(不仅限于社会工作专业),给予大家充分思考,与前期职业模拟的时间,而减少盲目报考的风险。

5.4建立新生成长督导支持体系。

老带新的同辈督导结合老师的专业督导和个人成长督导。

在大一进来时,为每位同学配备相应的专业督导教师,建立长期有效地督导机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督导。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应该及时向自己的督导老师请教,通过自身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与挑战。

5.4加大宣传和推动,提高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提升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各高等院校与社会组织为辅助的社会支持体系,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地位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给予切实有效地支持,将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加大社会工作从业者等级考试的宣传力度,将社会工作资格证书与相关职称挂钩,加入职称评比体系中,提高其重要性,在政策上予以相应地倾斜。

注重新闻媒体行业对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宣传社会工作,不但要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群众对于社工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为社工行业提供反思的机会与空间,提高专业认同感,促进行业发展。

在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就读后,学校可针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了解其家庭背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制定个性化帮助方案,并高校管理部门可定期长期性地组织以社会工作为主的主题活动,包括送温暖、慰问、各类宣传活动等,在做活动的同时宣传社会工作专业,帮助学生、社会、家庭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感受人文情怀,逐渐提高社会工作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