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

何炯枚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论谈、贴吧等新媒体均产自于这个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新媒体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从事新闻传播业的人员应更加适应行业规则和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更多的媒体责任,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

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网络评论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发布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型网络新闻评论更加注重让网民自己表达自己,满足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也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公开的交流场所,各种不同的观点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互相交流和融合。同时,拥有参与感也是网民愈发青睐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原因之一。网民通过网络评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的实现了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笔者看来,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个体或组织在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上自由的发表个人的意见,表达个人的观点,提出个人的建议的行为。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分析

(一)传播时效性

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迅速,自然造成公众对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的重视,体现为准确及时、快速反应。在这样一个快速化信息时代,如果失去了时效性,也就等同于失去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如此一来,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其引导舆论的能力。因此,各大新闻网站都将新闻的时效性看作最关键的领域,在这上面苦下功夫,几乎在一篇报道发布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新闻评论就铺天盖地的袭来。

(二)关注热点性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有着吸引大众眼球,引发社会关注度的作用,不管是财经、科技、体育,还是娱乐、文化等,新闻类型总是丰富多样。网络新闻工作者和自媒体等群体对时事新闻更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中抓重点,找关键,关注热点问题,报道人民所关心的事情。这就能有效的引导社会公民关注热点问题,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时事,人人讨论时事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讨论广泛性

新闻评论分析的一大特色就是大众参与。微时代新闻评论方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仅为评论员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也为新生代新闻评论主体的增多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如此一来,媒体独占新闻领域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新闻的评论主体不再单一化,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具有广泛性。

(四)信息交互性

在网络媒体矩阵中,每个个体和网络机构不仅都是信息的接收点,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点。如此一来,每个人都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备来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新时代下,新网民对网络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听歌阅读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心灵沟通的追求,对参与的强烈渴望上。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不足之处

(一)对受众留言的反馈及双向互动不足

虽然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便捷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的单向模式,但新闻发布者对于受众的跟贴或留言,反馈却很少。所以,评论网站应该建立健全的互动机制,为受众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渠道以实现受众与评议员的双向互动。但就当前来看,大多网站都有留言功能,而并无实际的交流互动,及时与网友进行互动,积极解决网友的疑惑。

(二)为了引起社会关注而扭曲甚至捏造事实

新闻的时效性又要求网评文章必须快速对新闻事件作出回应,如此一来,新闻发布者不得不在可能还没完全弄清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强行发出新闻评论。其中不乏部分新闻发布者为引起社会关注度而恶意扭曲甚至捏造事实,把事件报道的面目全非。待事件真相大白时,新闻网站又将重新发布文章,推翻之前的所有评论,而新闻的不断自我否定会危害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造成公民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影响其影响力。

(三)语言缺乏理性,主观臆断性话语引发网络群体极化

太过偏执的评论会危害社会健康,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是网民,网络千变万化,网民也鱼龙混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仗着网络评论的隐私设置,肆意发表欠理智思考的评论内容,主管臆断、口无遮拦,都表明其已经失去了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对新媒体网络评论的环境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促进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建议

针对网络新闻评论出现的问题,新闻传播平台应以问题导向,落到实处。

(一)畅通反馈渠道,实现受众和评论作者的双向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反馈渠道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功能,寻找新方法,开拓新境界是每一个网络新闻评论网站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评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网络评论的监管力度

监察机构是每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隐匿的特点,网民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可以“畅所欲言”,导致了网民评论时口无遮拦,缺乏责任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引导,提高网民素质,倡导客观评论、理性评论。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恶意评论,以致危害社会风气的评论者予以追究民事责任,从而实现法治下的自由评论。

参考文献

[1]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23.

[2]马少华,刘洪珍.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