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急救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急救和护理

王英旋

王英旋(广西水电医院532019)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269-01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127例严重多发伤进行急救护理。结果通过一系列急救和护理其中5例死亡,死亡率3.8%。结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制定护理计划和急救护理措施,能挽救病人生命,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严重多发伤伤势严重并复杂,合并休克多,症状出现早晚不一,诊治复杂,死亡率高,护理措施要求高。我院急诊科从2007年6月-2011年12月抢救12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男89例,女38例,年龄12~74岁,平均(36.6±13.5)岁。致伤原因主要为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挤压伤、钝器伤、刀伤。在救护过程中死亡5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颅脑损伤。

2救护难点

2.1创伤范围广

严重多发伤患者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的相互影响,易发生严重的生理紊乱和病理生理变化,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影响抢救效果。我们救护的127例患者中116例是多部位、多器官的创伤,占91.3%。

2.2休克发生率高

由于创伤范围广,面积大,出血多,创伤应激反应剧烈,易发生休克及严重缺氧,常常可能在数分种内决定患者生死。127例患者中有90例入急诊科时已处于休克状态,29例在抢救过程中由于腹腔器官继续出血而发生休克,占总数93.7%。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护士要争分夺秒抢救,迅速建立2~3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在抗休克的同时,要采血、导尿监测尿量、生命体征,完成各项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因而护理工作量大,难度大。

2.3出血多

损伤部位多,多数是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同时存在,明显外伤与隐蔽伤同时存在,多部位多系统的创伤同时存在;我们抢救的127例患者中50%的患者有明显的出血部位,50%的患者看不到出血点如肝脾破裂、骨盆骨折、颅内出血等,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

2.4烦躁

86%的患者由于突然遭受创伤,伤势严重复杂,情绪紧张、恐惧,加之伤口的疼痛,亲人不在现场,往往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2.5各创伤处理易发生矛盾

症状出现早晚不一,相互参差,容易掩盖混淆;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及受累脏器的不同,治疗护理时常出现局部与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顺序上的矛盾。

3急救和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的伤情,患者入室后,首先评估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脉搏,血压,末梢循环,活动有无畸形等做出伤情5个步骤判断,明确护理重点,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急救护理计划,详细列出护理措施,在医生到来之前做好第二次病情评估,做出初步诊断。做好,皮试,配血,抽血做各项化验检查,留置尿管等。

3.2呼吸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措施。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呼吸道阻塞一直窒息,护士首先要检查呼吸道,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和呕吐物,设法让其通畅,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若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低于85%,氧分压低于60mmHg,应使用机械通气,以减少低氧对全身脏器的损害。根据患者呼吸困难改善状况即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吸氧浓度及吸氧时间。对患者呼吸加快、变浅,不规律及鼻翼煽动等,应警惕ARDS的发生。

3.3抗休克的护理

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护士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保证大量输血、输液、输入药物通畅。使用18~22号静脉留置针,根据创伤部位选择双侧肘静脉、颈外静脉等较大静脉穿刺,以提高输液速度,准确有效的使用急救药;疑有骨盆骨折、腹部内脏出血及下肢损伤时选择上肢、颈外、锁骨下静脉为宜;头胸部伤建立下肢静脉通路;对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前30min内快速输入平衡1500m1,保证重要脏器得到充足的血液灌注;对收缩压在60mHg以下的患者除输入平衡液外,迅速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血浆等。

3.4控制出血的护理

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损伤出血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快速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并给予夹板板固定;胸部伤口者给予多层纱布覆盖,用胸带加压包扎;对刀砍伤,伤口出血呈喷射样,立即给予伤口止血,找到动静脉活动性出血点行结扎并用无菌敷料包扎止血,同时快速补充血容量,护送患者到手术室行手术;对于腹腔内实质脏器损伤引起的出血应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止血,并尽量减少搬动,限制患者的活动,以防出血加重。

3.5生命体征的监测

护士对患者要进行连续生命体征的监测,详细记录,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神志、瞳孔、皮肤色泽、出血量、尿量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加重;前后对比,如有变化通知医生,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只重视表面伤情而忽视实质性病情存在。

3.6加强保暖

休克病人应给予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休克,当病人体温过低时,应增加室温,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维持适当的舒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病人充分休息。禁用热水袋保暖以免烫伤。

3.7心理护理

患者遭受严重创伤,清醒病人,常出现严重的焦虑、恐惧和不安,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多沟通。护士在进行急救护理时,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避免在患者前面谈论病情。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恢复自信心。对患者不合理的或与医疗工作相矛盾的要求,也要正确对待,做耐心的解释工作不要轻易的拒绝。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熟练的技术操作,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章建霞,卢美云.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的程序化急救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5,12(6):437-438.

[2]邹艳清,扬松菊,聂晶.急诊胸外伤患者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1,25(8):617.

[3]陈卫东,余家平,许敏迪.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学杂志,1999,14(3):152.

[4]黄花新,李美杏,多处创伤班多处骨折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6,11(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