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宫颈癌术后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宫颈癌术后的临床分析

苏菁菁陈国忠白志刚肖丽华郑建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常规放疗(CRT)在治疗宫颈癌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57例Ia期至IIa期根治性宫颈癌术后患者,A组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30例,B组为常规放疗(CRT)组27例,将两组治疗疗效、放射治疗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1、2年总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在直肠、膀胱近期、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照射放疗临床疗效相似,但三维适形放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宫颈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常规放疗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082-02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也是女性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于我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1]。早期宫颈癌(Ia-IIA期),以手术为主,术后病理有高危因素:原发肿瘤体积较大(>4cm)、深层间质浸润和(或)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阳性者,需补充盆腔放疗[2]。随着医学影像学及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放疗技术也得到不断进步,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也成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成熟的一种放疗技术。本文通过比较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分析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57例Ia-II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且有术后补充盆腔放疗指征,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2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后33例,术前未行辅助性放化疗。年龄为28~65岁,中位年龄为52岁;病理类型:鳞癌33例,腺癌15例,鳞腺癌9例。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更新的临床分期标准,Ia期5例,Ib期23例,IIa期29例。

1.2常规放疗计划制定

模拟定位前1小时嘱患者饮纯净水500ml,憋尿以保证膀胱充盈,模拟机透视下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全盆腔前后左右四野等中心技术照射,前后野:上界为第4~5腰椎间,下界为闭孔下缘水平,两侧界为真骨盆旁开2cm,左右野:上下界同前后野,前界为耻骨联合前缘,后界为骶2、骶3交接处,前后野采用6MV-X线,左右野采用15MV-X线,放疗总剂量达45Gy,20次,4次∕周,前后野3次∕周,左右野1次/周,交替放疗。

1.3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制定

定位前1小时嘱患者将复方泛影葡胺20ml加入500ml纯净水口服后憋尿以保证膀胱充盈,扫描前用热塑体膜固定体位。CT扫描同时静脉注射35%的碘海醇90ml进行影像对比增强。CT扫描范围自第2腰椎上缘至坐骨结节下5cm,扫描层厚为0.5cm。扫描数据图像经局域网传输至计划系统工作站内。逐层勾画靶体积,临床靶区(CTV)包括阴道近1/2段,残端,阴道旁软组织和盆腔淋巴引流区域(髂总、髂内、髂外、骶前、闭孔)。其上界至第4~5腰椎间,下界闭孔下缘水平。计划靶区(PTV)自CTV向三维方向均外扩1cm。同时勾画小肠、直肠、膀胱、双侧股骨头等危及器官,采用前后、左右四野盒式照射,95%PTV的DT45Gy/25次,共5周。

1.4疗效毒副反应评价

1.4.1毒副反应评价近期毒副反应根据RTOG分级标准,晚期毒副反应根据RTOG和EORTC分级标准,评为0~4级。定期复查患者血常规、观察两组患者放疗中、放疗后不良反应(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等)。

1.4.2疗效评价通过复查胸片、腹盆腔增强MRI、阴道残端脱落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观察两组患者1、2、3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

两组病人均完成治疗,随访时间为放疗后3、6、12、24个月。两组放疗后1、2年总生存率均为100%,CRT组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2%(26/27)、85.1%(23/27),3DCRT组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30/30)、93.3%(28/30),两组在1、2年总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随访观察3、5年总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

2.2不良反应

两组出现急性放疗反应为: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急性放射性膀胱炎、骨髓抑制,两组均未出现2级以上急性消化系、泌尿系不良反应。急性放射性直肠炎CRT组19例,3DCRT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放射性膀胱炎CRT组12例,3DCRT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CRT组22例,3DCRT组1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RT组出现3度骨髓抑制为1例,无重度骨髓抑制,CRT组出现3度以上骨髓抑制为3例。远期放疗反应为: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CRT组11例,3DCRT组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膀胱炎CRT组11例,3DCRT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宫颈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据报道,可能与患者过早地进行性生活、性生活紊乱、分娩次数过多、地理、环境因素、种族因素等有关[3]。目前宫颈癌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单纯手术治疗只适用于早期宫颈癌且无危险因素患者,而放射治疗适用于所有宫颈癌患者[4],据FIGO妇瘤治疗年报统计,在全世界,宫颈癌患者分别有75.20%(1987~1989)、80.32%(1990~1992)、73.06%(1993~1995)采用放射治疗,其中有50%左右为单纯放射治疗,由此可见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5]。宫颈癌术后患者由于小肠落入盆腔,导致小肠受照体积增大,因此更容易导致小肠发生不良反应。由于直肠与膀胱在盆腔内相对固定,与对于传统放疗,几乎所有体积膀胱和小肠均接受处方剂量的照射,而适形放疗在减少OAR照射体积及剂量方面存在明显优势[6]。任锦霞[7]等比较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结论为三维适形放疗不但保证肿瘤靶区受到均匀的照射,而且降低了正常组织的损伤,减轻放疗反应,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临床分析比较了CRT和3DCRT在宫颈癌术后的效果,发现两组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发生胃肠道和泌尿系统2级以上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DCRT组发生则无重度骨髓抑制,3DCRT在骨髓的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综上所述,使用3D-CRT进行宫颈癌术后放疗能改善患者生存情况,且放射反应轻。但考虑到由于患者例数和随访时间的限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样本量长期观察。

【参考文献】

[1]殷蔚伯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007-1049.

[2]马松,安琳.1996-2005年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水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7-50.

[3]马良坤.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4):8.

[4]张晓金等.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1):65.

[5]PecorelliS1FIGOannualreportontheresultoftreatmentingynecologicalcancerlEpidemiolBiostatis,2001,6:47.

[6]任俊丽等.子宫颈癌术后盆腔转移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剂量学对比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0,22(3):14-16.

[7]任锦霞等.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