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3

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

骆祥添

骆祥添(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类型与惯常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以及霍兰德气质类型问卷对25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男生比女生得分要高,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女生比男生的得分要高,且无论男女的消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2)本科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专科大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3)在生源地这个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要高,且显著差异。结论: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学历上差异显著,在生源地上只关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医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

【关键词】气质类型应对方式医学院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060-02

一、前言

(一)气质以及气质的分类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常常定义为人早期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或情绪反应的生物倾向性,是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1]。

(二)应对、应对方式及其分类

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突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是指典型的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倾向,亦可认为是应对一系列广泛的应激源过程中,人们通常使用的策略。应对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作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2]。个体的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3]。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于应对方式分类也有多不同。Antonovoky等指出,根据应对方式反应的针对性分为两类,一是问题集中式应对;二是情绪集中式应对[4]。

(三)气质与应对方式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与气质有一定的相关性。肖计划等的研究显示“神经质”个性倾向的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以自责、退避等方式为主。性格偏外向、情绪稳定性高、责任心较强的大学生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性格较内向、情绪稳定性差的学生易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5]。

个体的人格特质直接影响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对于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除了具有直接影响外,同时也可通过影响认知评价,从而起间接作用。另外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控制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属于内在。具有控制感的个体会更加自信,能够积极去解决问题,而缺乏控制感的个体不够自信,缺乏有效应对[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某高等医学本科专科院校随机选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并排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09份,其中男性86份,女性123份;本科155份,专科54份;城镇生源132份,农村生源77份。

(二)评定工具

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采用姜乾金等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CopingStyleQuestionnaire,TCSQ)测试个体的应对方式。量表包含消极应对(NC)以及积极应对(PC)两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包含10个条目。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计分,被试者根据题目选择从1分(非常符合)到5分(非常不符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别计算PC以及NC主成分的得分。

2霍兰德气质类型问卷采用霍兰德气质类型问卷对被访者进行气质类型测试。此问卷共有60个项目,包含四个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每个气质类型包含15个条目。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计分,被试者根据题目选择从1分(非常符合)到5分(非常不符合)进行自我评价。统计四个气质类型分数,分数最高且高于其余类型4分以上的气质类型为被访者的代表气质类型,得分越低说明该种气质越不显著。

三、研究结果

(一)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测试样本的气质类型基本情况

209位被试所测得的性格类型:胆汁质有21个,是样本数的10%,多血质有104个,是样本数的49.8%,粘液质有53个,是样本数的25.4%,抑郁质有31个,占样本数的14.8%。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表一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表一总体上来看,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在平均值上存在差异并且总体的积极应对分要高于消极应对分。

(三)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四种不同类型气质大学生在两个应对方式分数上的差异

表二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四种不同类型气质大学生在两个应对方式分数上的差异

*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从表二可知,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即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四)医学院校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差异

表三医学院校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差异

从表三可知,抑郁质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抑郁质对于粘液质和多血质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

(五)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表四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说明男生在面对事件时,比女生更倾向于用积极应对方式应对;而女生在面对事件的时候,比男生更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应对。

(六)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的学历差异

表五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的学历差异

本科医学生在面对事件时相对于专科医学生更倾向于用积极应对的方法应对问题,而专科大学生面对事件时与本科医学生比较而言消极应对的情況更多一些。

(七)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的生源地差异

表六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气质与应对方式的生源地差异

消极应对分上,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做出的消极应对较少。

四、讨论与分析

(一)总分上对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在应对方式上,本次某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被试总体在积极应对方式上获得的得分,平均值为34.07±5.15,健康人常模的积极应对分为30.26±8.74;在消极应对方式上获得的平均分为29.51±5.80,健康人常模的消极应对分均值为21.25±7.41[7]。

(二)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性别维度上,男生的积极应对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平均分则显著高于男生。这个结论与曾天德和王凯旋关于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8],他们认为女生比男生更焦虑,人际关系不如男生和谐是女生消极应对分高于男生的原因。与肖计划对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9];与曹枫林,厉萍在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10],他们认为女生由于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性格有内向、敏感的倾向,易陷入心理矛盾中是造成消极应对分书高于男生的原因;与张志群、李茹在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的研究结论一致[11],他们认为此结果是女生倾向于用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造成的。与张林、车文博等的研究结果相反[6],张林、车文博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中提出,在应对方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倾向于积极应对问题。

性别这个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可能因为应对方式差异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性别角色期待效应,男生在面临困难时倾向于独立解决或求助于他人,而女生则较为依赖,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使用逃避的方式。

(三)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不同学历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本科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得分较高,而专科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得分较高。研究结果与周乐山等关于不同学历护生的应对方式分析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2],他们认为文化基础较差者,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也较差。而研究不同于孙霞、杨兴菊等关于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的研究结果[13],也不同于李静、卢乐平、陈红关于不同学历护生应对方式特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结果[14],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本科和专科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行不显著。

(四)广州某高等医学院校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得分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此结果与李士保等关于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的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这一项上结果不一致[15],他的结果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得分相近,差异不显著。与阴山燕等关于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在积极应对方式结果上相一致[16]。

五、结论

1.学习的压力:无论是本科医学生还是专科医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应对分都较高,源自于医学专业所学科目多,并且学习难度大。建议学生采取多些放松训练,释放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2.就业的压力:就读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多,而这些年来社会上相关职位需求基本饱和。近些年医学专业的特点——就读人数多与社会提供的对口职位数目少使得医学生就业焦虑明显。医学院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压力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焦虑。3.关于消极应对方式:学校注意对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的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防止不幸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姜永杰,杨治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115-119

[2]陈云辉.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论文,2009

[3]黄希庭,余华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13

[4]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

[5]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1):7-11

[6]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4):47—5l

[7]姜乾金,祝一虹.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167-169

[8]曾天德,王凯旋.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04-406

[9]肖计划等.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00-102

[10]曹枫林,厉萍.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85

[11]张志群,李茹.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研究.九江医学,2003,18(4):203-206

WilliamN.Bender.1earmngdisabilities:Charaeterristics,Identififieation,andTeachingStrategies,AllynandBaconAViacomCompany,thethirdedition,1998,281—283

[12]周乐山,张静平,朱念琼等.不同学历护生的应对方式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0

[13]孙霞、杨兴菊、杨黎.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护理学杂志,2007,22(7):21-22

[14]李静,卢乐平,陈红等.不同学历护生应对方式特征及干预对策.现代护理,2007,13(21):1992-1993

[15]李士保,席波,付茂笋等.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398-399

[16]阴山燕,郭成,边仕英等.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