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黄华丽

(宁明县中医医院广西崇左532599)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其发病的原理和机制尚不清楚。在以往的医学研究中认为,该病的发病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内脏敏感性增加、以及患者精神和心理因素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是,上述的任何一种原因都无法将该病的病因进行全面性的概括。因此,目前一致的观点认为,该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就近年来FD的发病机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FD(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001-02

FD作为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疾病之一,常发病于胃肠道、十二指肠溃疡等组织器官,患者一旦患病,就会持续性、反复性的发作、病程通常大于1个月,或在一年之中反复发作超过12次,且发病时多伴随上腹痛、腹胀、恶心等临床症状表现。该病虽然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但是发病的机制和原理目前尚缺乏合理解释。因此,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展开研究,有利于找到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将胃肠道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作为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其中,胃电节律紊乱、胃窦动力指数降低、胃排空下降等共同构成了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肠功能运动障碍是诱发FD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能涵盖胃肠疾病的所有发病的机制。正常人在空腹时,胃肠收缩活动的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此类型的周期性变化,通常将其称为消化间期移动性运动复合波,通常在餐后1.5~2小时内出现,在这个期间胃内的积聚消化液以及未被消化的固体食物会一起进入到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动性运动复合波对于幽门、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胆管运动的协调性都将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Kusano等人在医学研究中指出,那些出现早饱和呕吐症状的患者,大都存在胃排空延迟。

2.内脏敏感性增加

消化道高敏性的具体表现为对于生理性的刺激出现强烈的不适感,而针对于伤害性的刺激则表现出强烈的反应。主要是指平滑肌与胃肠道黏膜对于外界的刺激性的反应,例如机械性的扩张导致敏感性增高、容量阈值和酸感觉阈值降低。Holtman等人曾使用气囊对22例FD患者进行测量,22例患者的胃内压感觉阈平均值为12.5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值为17.5mmHg,由此可见,FD患者的阈值相比较对照组患者而言明显提前。Tace等人也曾对160例FD患者进行测量,经气囊加压后160例患者中约有34%的人出现了感觉过敏现象,54%的患者出现了胃感知过敏、48%患者出现了胃部不适过敏。

3.幽门螺杆菌感染

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患者胃和脊髓传出通路神经功能以及形态改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人体进行研究后显示,Hp阳性患者FD患者胃粘膜中的感觉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水平明显增高,患者与正常人在感觉阈值比较上明显较低。这一系列的发现都为Hp感染所导致的微运动以及感觉功能的改变提供了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Fock等人发现,FD患者更易发生Hp感染,将Hp进行彻底根除可以有效的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FD患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Hp感染只是其中之一,在FD患者的发病中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部分FD患者具有较强的临床症状表现,但是并不伴有Hp感染,即使伴有Hp感染,在对其进行清除后,FD的症状也未消失。因此,Hp感染与FD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胃肠激素异常

胃肠激素对于患者的消化道运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胃液素、胃动素等可以诱发患者峰电位的产生和胃电节律的加快,使患者的胃窦强烈收缩,促进其胃排空速度。据可靠研究报道结果显示,溃疡样FD患者的胃粘膜以及胃粘液免疫反应样生长激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溃疡组患者,胆囊收缩素可以通过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胃肠道外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产生饱腹感并对食物的摄入量减少。胃动素作为一肽类激素的一种,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小肠和胃的胃动素受体,使得体内的乙酰胆碱进行快速释放,促进移动性机电复合波的快速启动,在诸多个环节对患者的胃机电活动产生影响。但是,在Kamerling等人使用合成胃动素对8名健康的志愿者和12名FD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将胃动素注射到FD患者的体内后,FD患者的胃动力增加状况与健康的志愿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恶心的症状强于志愿者。Talley等人也使用过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589名FD患者进行过随机性的分组治疗和测量,分别于每日早饭和晚饭前使其服用不同剂量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和安慰剂,时间为4周,但研究结果显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于F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能起到缓解和减轻的作用,由此可见,FD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仅仅由胃肠激素异常这一种因素所导致的。

5.精神和心理因素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FD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猜测心理和精神因素有可能是造成FD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FD患者大多具有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应激事件的经历,进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F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同时对其开展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对于F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DeLaRoca-Chiapas等人认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将会对其胃排空产生延缓的作用,进而导致FD的发生。

综上所述,目前在医学研究中,虽然对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FD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当前,大部分的观点认为,FD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敏感性增加、以及患者精神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不同的个体、不同时期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医学信息,2015,28(22).

[2]方晓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0):117-118.

[3]于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6):515-517.

[4]雒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2014.

[5]钟晓琴,赵卫东.胃肠道嗜酸粒细胞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3-5.

[6]戴琦.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综述)[C].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2014.

[7]赵丹,毛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95-97.

[8]仝甲钊,曲波,王蓓蓓,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9):785-790.

[9]陈荣健,王垂杰.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8):150-152.

[10]周雄.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14):144-145.

[11]汪龙德,毛兰芳,杜晓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1):84-90.

[12]郑光珊,周源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J].大众科技,2013(3):89-91.

[13]韩晓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396-397.

[14]刘秋月,严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3,33(5):319-321.

[15]张声生,李晓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649-653.

[16]刘银鸿,金静,葛俊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5,37(2):289-292.

[17]黄仲海,蒋华民.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70-72.

[18]杨昌妮,刘纯伦.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15):2129-2131.

[19]宋瑞平,舒劲,刘清君.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211-215.

[20]许建军,李雪波,刘静.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6):9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