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8例临床体会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8例临床体会

徐辉

徐辉(辽宁省铁岭市中医院辽宁铁岭112000)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386-0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治疗心衰的目的是调整神经内分泌和血流动力学异常,防止心肌进一步损害,抑制并逆转心脏、血管的重构,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现对2009年至2011年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58例患者治疗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40~83岁;慢性肺心病5例,冠心病37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风心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酒精性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分级:Ⅳ级40例,Ⅲ级18例。右心衰5例,左心衰32例,全心衰21例。心衰诱因:呼吸道感染47例,心律失常8例,劳累3例。

1.2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中医疗法应用回阳救逆,补气固脱之四逆汤,参附汤为主方,葶苈子玉竹黄芪等随证加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附子用量10g至30g,红参用量10g至25g。常用方如下:附子15g,红参15g,干姜15g,玉竹15g,葶苈子15g,甘草20g,连服7剂为1个疗程,如无明显乌头碱中毒症状附子剂量可逐步加大,连服4个疗程。治疗期间继续服用相关西药,待心功能改善、症状好转时再逐渐减少或停服西药强心甙,利尿剂及扩血管药,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类药用至靶剂量长期维持。

无洋地黄禁忌证者给予地高辛0.125mg每日一次口服或西地兰0.2mg每日1次静注强心;安体舒通和速尿片各20mg,每日1~2次口服利尿,对于尿少心衰严重者静注速尿20~60mg,每日1次。采用硝酸酯类药扩血管。症状改善后视心脏射血分数改用地高辛0.125mg或0.25mg每日1次口服;利尿药改为每日1次或隔日口服。无禁忌时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康可1.25mg每日1次或倍他乐克6.25mg,每日2次口服和(或)ACEI类药贝那普利5mg每日1次口服,渐加至最大耐受量。对于反复发作的心衰,硝普钠25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以10μg/min开始,依血压情况调整滴速,持续静点24~48h。

1.3治疗结果通过以上治疗方法治疗心衰,40例心功能Ⅳ级患者心功能达到Ⅱ~Ⅲ级。18例心功能Ⅲ级患者心功能达到Ⅱ级。48例患者行寒肢冷,全身乏力,胸闷气短、水肿症状明显缓解。强心甙,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均在1至3天内减量或停掉。

2讨论

2.1慢性心功能不全,即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病程中常见病症之一,是多种原因累及心脏致使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属于中医的心悸、哮喘及水肿范畴。主要涉及心、肺、脾及肾四脏。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缓慢,瘀血停滞;肺气虚损,宣发肃降无力;肾阳不足,水液不能蒸化;脾阳不运,水湿不化,停于体内,为痰为饮。痰饮之邪,阻塞经脉,流于肢体,必一身悉肿;水湿内生,留而不去,随气上泛,则咳喘不止。本病属本虚标实,临床可见瘀血、水肿及咳喘。故治宜回阳救逆,兼化瘀、逐水及平喘。心衰患者瘀血征象,除四肢逆冷、脉沉细微弱外,主要表现为面青、紫绀、舌黯红等。附子温肾阳、助心阳、通心脉;人参补元气,益脾肺。二药共奏,补元阳,助元气之效,使元真通畅,五脏安和。对阳虚型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心衰纠正显著,疗效明显提高,且可以缩短疗程,是临床治疗中可参用的方法之一。

2.2延缓心室重构的治疗ACEI类药和β受体阻滞剂能延缓心室重构,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无禁忌证时应尽早应用,小剂量开始,渐加至最大耐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