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孕期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体会

王彩云

王彩云(河南省舞阳县妇幼保健院河南舞阳4624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243-02

【摘要】目的由于工作、家庭、经济和思想负担等问题,孕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现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孕妇、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好病情护理、症状护理的同时,做好孕妇、产妇的心理护理,确保顺利完成分娩,确保母婴平安健康。

【关键词】孕期产后抑郁症心理护理

由于工作、家庭、经济和思想负担等问题,孕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现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孕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孕妇、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好病情护理、症状护理的同时,做好孕妇、产妇的心理护理,确保顺利完成分娩,确保母婴平安健康。

1孕期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孕期抑郁症具有相当危险性,它会使孕妇照料自己和胎儿的能力受到影响,并给妇婴带来不良后果。孕期抑郁症的症状:不能集中注意力,焦虑,极端易怒,睡眠不好,非常容易疲劳,或有持续的疲劳感,不停地想吃东西或者毫无食欲,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是提不起精神,持续的情绪低落,想哭,情绪起伏很大,喜怒无常。

在每一次接触孕妇时了解孕妇对妊娠的心理适应程度,鼓励孕妇抒发内心感受和想法,不要老是闷在心里。如孕妇一味地抱怨身体不适,须判断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心理问题,才能找到症结所在,给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孕妇清除不良情绪。告诉孕妇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自己身体正常,完全能够成功、顺利生育。不要老是想这想那,未来只要和丈夫努力,生活就会好起来的,孩子会健康快乐成长,家庭充满幸福欢乐。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休息、放松、把身体养好。没事看看小说,听听音乐,去树林里散散步,或者美美地睡一觉,尽量多做一些会使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安宁。并且告诉孕妇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波及胎儿,要保持心情愉快、轻松,孕妇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孕妇经常心境不佳、焦虑、恐惧、紧张或悲伤等,会使胎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部供血量,影响脑部发育,过度的紧张、恐惧甚至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1]。如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易导致早产、流产、产程延长或难产。让孕妇知道为了胎儿,也为了自己,必须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分娩的到来。让孕妇家属知道要给孕妇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高度重视孕妇的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孕妇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夫妻一起适时的散步,说说悄悄话,谈谈未来的幸福,除能解除疲劳,还是调节和保持孕妇良好精神状态的妙方,对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均有收益。婆婆要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孕妇,要耐心倾听孕妇倾诉,使孕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及家人心中的地位。

2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症状: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

产后,产妇在依赖-独立期更容易产生压抑情绪。为及时护理、指导和帮助产妇纠正这种压抑,我们加倍关心产妇,并和家人一起关心呵护,提供婴儿喂养和护理知识,耐心指导并帮助产妇护理和喂养孩子。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与其他产妇交流,提高产妇的自信心、自尊感,促进其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家庭。产后产妇要充分睡眠和休息,过度困乏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同时,产妇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要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尤其是敏感问题,如婴儿性别、产妇体形恢复及经济负担加重等。告知产妇家人不能对生儿生女抱怨、指责,无论是生男生女都是自己的骨肉,要愉快的接受孩子和产妇,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丈夫、婆婆要生后一个月内,最好能陪伴在产妇身边,协助产妇护理婴儿,如帮助产妇给婴儿洗澡、换尿布等。家人要多陪伴产妇并谅解产妇产褥期的情绪异常,多关心,多体贴,多沟通,在饮食及哺乳方面,多多征求产妇的意见。产妇也不要把自己完全闭锁在家里,如果身体没有不舒服,天气较好时可带婴儿外出散步,吸吸新鲜空气,让心情开朗起来。最好能与好友们在一起,安全度过心理危机。要经常放松自己,如睡上一小会儿或读书、听音乐,调节一下身心。

3体会

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细致的心理护理,及时地消除孕产妇的不良心理,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对稳定她们的情绪、降低并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顺利度过分娩期,确保母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郑秀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