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视力研究现状与康复展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探讨低视力研究现状与康复展望的研究

许慧玲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832100

[摘要]低视力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等,是指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配镜无法改善的一种视功能障碍。我国每年新出现低视力患者135万人,即出现3个/min低视力患者。低视力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不采取积极措施,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低视力康复工作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该文针对低视力的病因展开分析,从当前我国低视力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总结,对其康复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视力;研究现状;康复展望

低视力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我国分别于1987年和2000年进行的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87年低视力患病率0.58%c,低视力人数622万人;2006年则分别为0.85%c和1117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存在4000-4500万的盲人,而低视力人数超过盲人的3倍,其中75%的患者可通过屈光矫正、手术等方式得到改善,而约有25%c的患者需要进行低视力康复,主要是通过助视器配戴、视觉康复训练等仪器和方法帮助患者康复,以助其独立生存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针对视力残疾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我国视力残疾人数接近1310万人,其中盲约560万人,低视力约750万人。而每年新出现盲人数量约在45万左右,低视力人数约在135万左右。低视力和

力去安排和(或)执行某项任务[2]。我国也使用此标准应用于普查研究中。

导致低视力的病因有很多,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中低视力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根据1987年和2006年我国两次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导致低视力的首要病因均为白内障;而从眼科低视力门诊资料分析来看,导致低视力的首要因素是高度近视。按照年龄来分组,30~74岁的患者病因按照程度高低依次为高度近视、视神经视网膜疾病、青光眼、先天性遗传性眼病等因素。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30~59岁的人群中病因按照严重程度排列依次为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部疾病、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主要是因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导致低视力。在接受调查的儿童群体中,致病因素按照严重程度排列依次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母细胞瘤、白化病、晶体后纤维增生症等'导致低视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些疾病通过预防干预、及早干预治疗可减少低视力发生或通过及时康复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促使国家和社会开始加强对低视力研究和康复重视程度的关键所在。

2当前我国低视力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开始推进低视力研究工作是在80年代初期,孙葆忱教授率先于1983年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第一个低视力门诊,滞后于发达国家30余年。1986年,在WHO和卫生部资助下开办了全国第一个低视力培训班,并邀请了国外低视力专家进行培训。由此,低视力的研究和康复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关注,这也是促进我国低视力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近十年来逐渐建立了完善的领导机构和低视力康复中心,出版了数量繁多的低视力专著及康复训练材料和图册,研制开发了各种类型的国产助视器,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随班就读,开办培训班长期规律的培训了专业康复人才,使大量低视力患者得到帮助和康复;同时还加强了低视力康复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对提高低视力研究和康复

3低视力的康复展望

随着人们对于低视力的关注加强,低视力康复在康复领域中受到高度重视,跟随发达国家的步伐,自“八五”规划纲要开始,我国已经把低视力康复列人中国残疾人事业计划项目中并逐年增加投人。低视力康复需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利用其残余视力,主要通过助视器验配、有效的视觉训练以提高其日常生活技能,医学、教育、心理康复等综合手段促其独立生活学习以重返社会。谭辉等[5]指出,助视器验配是低视力康复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城乡低视力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医院缺乏低视力门诊、多数患者对残联组织免费配发的助视器丢弃不用等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在基层医院设立低视力门诊、专项培训低视力康复医务人员、因人制宜科学验配助视器和残联组织加大宣传与合作等建议。同时,加强视觉训练,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助视器的价值,最大限度利用残余视力,达到助其独立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另外,国内外对低视力康复的研究进展较快,已经普遍成立了低视力诊所、组织,并由眼科医生、视光师、

精神科医生、康复师、社会工作者、残联康复部等相关人员组成专业团队,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社区康复中心及各级眼科参与,建立起正规的低视力康复评定系统及训练模式。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也在近10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京、津、粵、闽、浙等地区,但因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尚未开展此类工作,再加上低视力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全民参与的工程,有些工作仍不尽如人意,但值得高兴的是,医疗卫生部门、康复领域、残联系统等都开始重视低视力患者的康复,并加强了技术和财政投人。廖瑞端[6]指出,我国已经动员了全社会尤其是医疗、康复等相关部门将重点放在二级盲和一级低视力患者的康复工作上,由此制定了康复效果及质量评估标准,并加强了宣传力度和部门协作,安排相关人员定期随访和检查,鼓励督促和指导患者使用助视器,开展视觉训练,巩固康复效果。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我

国低视力患者康复情况有望得到显著改善,康复质量也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低视力患者在我国康复领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尽管目前我国对于低视力康复措施的研究现状还存在一定问题,但相信通过全社会尤其是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会逐渐形成一个完整、正规的评估、康复系统,帮助低视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桔密,宋毓,黄晓静,等.上海市低视力残疾人眼镜式助视器适配服务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

(9):1086-1089.

[2]戴付敏,郭津津,吕凯声,等.发达国家低视力康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借鉴[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995-999.

[3]管怀进.我国防盲与眼科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938-943.

[4]卢黎蓉,徐志伟,陈金桃,等.老年低视力患者家庭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