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地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将本地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雷音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南人,我对于本地的民歌文化尤为喜爱,安康民歌源远流长,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能最深切的表达人民的心声,真实而形象的反映了安康地区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在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时量供学生学习安康民歌,但我认为如此优秀的文化资源应做更加广泛的普及,应当“从基础教学做起”,“从小做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安康本地的民歌文化。

1、本地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本市小学音乐课理论讲授方面均按照统一教材来进行安排,教学内容当中的乐理知识讲解、音乐史讲授、名作鉴赏都是合理且必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理性和感性方面了解音乐,培养对于严肃音乐的最初认知。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演唱的歌曲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创作的革命歌曲和儿童歌曲,此类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与艺术成就,但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可适当拓宽思路增添新的歌曲形式

2、将安康民歌引入音乐课堂的具体实施办法

(1)注重师资培养

音乐教师是传播安康音乐文化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安康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将安康民歌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校内音乐课教师对安康民歌有一定掌握,做到“会唱”和“会分析”;要有一定曲目量的积累,还需要了解歌词里讲的究竟是什么,体现了安康地区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传统音乐专家和民间艺人传经送宝,对音乐教师进行安康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激发他们对安康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具有主动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

(2)合理选择曲目

安康民歌数量众多,内容、形式、题材丰富多样,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因此在选择时需要以“适合小学生演唱”为标准。我认为选择歌曲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①篇幅短小,旋律简单;②歌词内容“健康”;③兼顾趣味性。

(3)引导学生学习民歌

①教唱民歌

教唱民歌是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老师要将搜集并筛选过的民歌作品印制成谱例,发给同学们,一定要将音乐落实成谱子,不可只是“口口相传”,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从小培养他们要尊重音乐和热爱音乐;然后由老师教学生演唱民歌,一定要先唱谱后填词,并且做到旋律完整、节奏准确;对于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如:《南山竹子节节高》、《渔家乐》、《兰草花》等,要求学生能够背唱。

②分析歌词内涵

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以后,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讲解歌词内涵,这就相当于语文教学当中的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总结之后一定要归纳中心思想一样。歌词是歌曲的内在灵魂。

拿《渔家乐》(见谱例二)来说,应该分三个方面来为学生讲解:

A介绍作品背景:安康地处陕西南部,土地偏酸性,所以山中经济作物以茶为主;安康又在汉江边,所以打鱼也成为安康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与食物来源。在此自然条件下安康的民歌有相当一部分是茶歌和渔歌,《渔家乐》就是渔歌中的优秀代表。

B提炼主要内容:这是一首传唱度较高的安康民歌,描述了渔夫打鱼的场景和打到鱼后的喜悦的心情。

C引申歌词思想内涵:安康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民的生活较为穷苦,而渔民的生活更为艰难,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风和日丽可能收成不错,一旦出现暴风骤雨,风大浪大,渔民们非但打不到渔,很有可能性命不保。即使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危险的工作环境,渔民也毫无怨言,努力工作。一句简单的歌词:“打到大鱼上街卖,打到小鱼下酒喝”表现出安康人民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根据歌曲的形式、题材的不同教师分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歌词就是历史也是民俗更是文化。

3、将本地民歌引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1)传承、保护、发扬安康地区音乐文化

安康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把安康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之中,从而开展本土音乐教育,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音乐文化是一片地域的精神食粮,老一辈安康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是听着安康民歌长大的,但新时代的学生对我们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并不了解,那么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帮助他们扫盲,让他们能够接触、了解民歌文化,学习、掌握民歌文化,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传承、保护和发扬优秀的安康民间音乐文化,要把老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的传下去。

(2)了解风土人情与地方文化

民歌是所处地域的生活写照,安康民歌歌词中早就有了关于打鱼、采茶等劳动情景的描写;也有青年男女恋爱、玩耍等市井生活的描写;更有关于劳苦大众生活状态的描写。真实的反映了安康人民的民风民情,又通过旋律演唱这一方式演绎出来,变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地方文化。小学生学习了安康民歌,能够了解到安康人民的过去生活状态及精神风貌。本土音乐文化是当地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

(3)为全国范围内范围内其他小学音乐教育提供经验

我也希望本论题中作的教学尝试能够更加广泛的被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小学借鉴、运用,让民歌这一优秀的文化符号在小学校园内“遍地开花”,让学生们个个能够演唱民歌,让音乐教师们个个能够讲解民歌,让民歌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财富在我们“下一代”中更好的传承、发扬、开花结果。

结论:安康民歌是安康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这里人们的精神财富;其旋律优美易于演唱,歌词朗朗上口富有诗意,无论是旋律或是歌词都饱含着安康人民对于生活、对于家乡的无限热爱。这样优秀的民间音乐,应该被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和学习。从红旗小学开始,我希望它能在安康地区的所有小学课堂开花结果。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我们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这是作为新一代音乐学子和即将步入音乐教师岗位的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将安康民歌发扬、传承下去,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秉平.安康歌曲撷萃[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4.8.

[2]陈飞.我有南山君未识—安康民歌之旅[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3]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5

[4]陈蓉.音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

[5]张步新.浅谈安康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10-11.

[6]刘秉平.安康民歌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J].陕西社会文化,2014(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