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放疗后肠造口出血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1例放疗后肠造口出血的护理

胥丹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云南昆明650118)

【关键词】放射治疗;肠造口;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46-02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是盆、腹腔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治疗的病例不断增加,放射性肠炎也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小肠、直肠、结肠均可受损,尤为小肠对放射线最为敏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5%~17%。放疗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2]。可导致肠黏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炎症反应,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反应,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一般在放疗后6~12个月,以反复发生的腹泻、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

该患者男性、年龄51岁,于2015年9月7日首次至我院检查。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1]直肠癌粘膜内癌(CT4aN2aM1Ⅳ期)肝转移癌。根据相关检查考虑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手术切除困难,于2015年9月22日开始行放化疗同期治疗,化疗方案”Xelox“具体剂量为:L-OHP:200mgd1;Xeloda:3.5gpoqdd2--15Q3w。放疗方案“普通放疗DT50GY/2Gy/24f”,经治疗后于2016年1月20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中专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回肠末端预防性造瘘术”术后于2016年2月22日开始按原化疗方案治疗。患者主诉在放化疗期间有腹痛、腹泻情况出现,手术后恢复期在更换造口袋是有极少量的出血,患者于2016年3月18日入院后,更换造口袋时,造口表现为持续的鲜血由肠粘膜表面渗出,难以控制。故本次讨论的目的是当患者发生放射性肠炎引起的造口出血量较多,患者自身难以解决时,护理人员给予干预,处理出血情况和心理支持,健康教育,防治并发症进一步加重。

肠造口出血是肠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但这例患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放射性肠炎,但是在处理方法上与肠造口的出血近似。

1.处理方法

1.1少量出血,用棉球或纱布稍加压迫即可止血

1.2量多,1%肾上腺素湿纱布压迫或云南白药粉外敷.该名患者出血较持续,虽然每次量少,但是表现为出血不止,有细水长流的趋势。先嘱患者口服云南白药保险栓一粒。将整瓶云南白药粉敷在造口粘膜表面,观察。备另一瓶云南白药粉。

2.注意事项

2.1注意患者的心理指导,由于持续出血,患者显得尤为焦虑。护士要观察患者的生命征的同时,细微的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谈,放松患者紧张的情绪,谈论与疾病无关的话题,分散注意力,缓解气氛,当患者放松后对止血也是一种帮助。

2.2护理动作轻柔,患者肠管通透性增加,肠壁显得脆弱,在揭除底盘时,动作要相当缓慢,温柔,避免由于加重出血。在清洗时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有少量出血时用棉球压迫几分钟,再继续清洗。

2.3耐心,由于出血持续,故整个操作需要护士具有足够的耐心,操作慢,更要慢慢等待,直到没有明显出血,才能进行下一步。

2.4裁剪底盘时可以比造口大小超过2mm,但不超过5mm,造口周围涂上足够的防漏膏,减少粪水的刺激,对于敷在造口上的云南白药粉不去除,以增加止血的效果。

2.5分辨是毛细血管出血还是有其他动静脉的出血,如果有小动脉出血,必要时介入外科手段。

2.6饮食指导患者由于仍处于放射性肠炎的时期,避免摄入高纤维、刺激性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葱、大蒜、生蔬菜,以减少肠蠕动。进食时食物温度不宜过高,每次少量多餐,合理安排饮食,减少肠道负担。平时进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以补充长期腹泻导致的营养消耗,急性期采用流质或半流质少渣饮食。腹泻次数最多时可口服思密达,每次1袋,每天3次。

2.7生活指导不能剧烈活动,以散步为主,不能提重物。穿戴棉质宽松的衣服,更换造口袋时动作轻柔,底盘选用较柔软的,准备用物要齐全,备好云南白药粉。

3.结论

通过护士耐心细致的护理,患者造口出血顺利解决,没有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并且通过护士加强健康教育后,患者在饮食、生活中特别小心,在出院区间自己更换造口袋,也没有发生持续出血的情况,患者生活质量有大大提升。

【参考资料】

[1]SavareseDM,SavyGVahdatL,etal.Preventionofchemothera-pyandradiationtoxicitywithglutamine[J].CancerTeatmentReviews,3003,29(6)501-513.

[2]BarnettDJ,ParkerCL,BlodgettDW,etal.Understandingradiologocandnuclearterrorismaspublichealththreats:preparednessandresponseperapectives[J].jNuclMed,2006,47(10)1653-1661.

[3]魏晓为,李宁,朱维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与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4)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