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伤口的处理及换药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外科伤口的处理及换药法

刘子琦

刘子琦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伤口的处理及换药法。方法:对50例外科伤口的处理及换药法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换药时伤口粘连少,疼痛减轻,愈合加快。结论:正确的换药方法是保证伤口愈合的重要条件,操作中要求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感染。换药应在专门的换药室进行,住院患者视病情需要也可以在病房换药。

【关键词】外科;不同伤口;伤口处理;换药法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164-02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外伤,引起皮肤和软组织的损伤;接受外科手术后机体上也会留有手术伤口。正确处理伤口,能促进其愈合,反之,可能化脓感染,经久不愈,甚至并发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1]。换药,又称更换敷料,是外科基本技术操作,适用于各类创口的处理。正确的换药方法是保证伤口愈合的重要条件,操作中要求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感染。换药应在专门的换药室进行,住院患者视病情需要也可以在病房换药。

1.伤口分类与处理原则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划分。

1.1清洁伤口

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通常指没有污染的各种手术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缝合后一般都达到一期愈合。外伤性的伤口难免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经过处理后能使污染减少,甚至变成清洁伤口。处理原则:立即缝合或经常规消毒处理后缝合。

1.2沾染伤口

是指可能污染或感染伤口。如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的伤口、伤后8小时内处理的伤口等。处理原则:认真清创缝合,清创的目的是使其转变成接近于清洁伤口,清创后当即缝合或延期缝合[2]。

1.3感染伤口

是指各种污染伤口、流脓伤口,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痔疮手术切口、延迟处理的开放性创伤伤口等。伤口有渗出液、脓液、坏死组织等,周围皮肤常有红肿。处理原则:充分引流脓液,冲洗脓腔,尽量消除脓液。伤口须经换药,逐渐达到瘢痕组织愈合。

2.换药的目的及原则

从身体组织受到创伤到愈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并经历3个过程,即炎性期(渗出期)、增生期(肉芽期)和修复期(成熟期)。换药主要是对前两期进行处理。

2.1目的

观察和了解伤口情况,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清洁伤口,去除异物、脓液和坏死组织,保持伤口清洁和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伤口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促进伤口愈合。

2.2原则

根据伤口性质安排换药顺序,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沾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特异性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伤口,应由专人换药,用过的器械单独消毒灭菌,换下的敷料立即焚烧处理。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次数,过于频繁的换药会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还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3]。外科手术切口,可术后2~3天换药1次以观察伤口,若无感染或敷料潮湿、脱落等情况,可直至拆线时换药;一般的肉芽伤口每日换药1次;肉芽组织生长健康,分泌少的伤口,隔日换药1次;脓肿切开引流次日可不换药,以免出血;感染重、脓性分泌物多的伤口可增加换药次数,每日1次或数次[4]。根据伤口情况确定处理方式对无感染的浅表创面可采用干燥法,即不使用药物,只在表面用凡士林纱布保护;对感染重、脓性分泌物多、水肿等创面,可采用适宜的药液纱条湿敷;对脓腔伤口可以用纱条填充引流。

3.一般换药法

3.1准备

操作人员着装规范、整洁、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治疗盘内置:无菌换药碗(盘)2只、镊子(有齿1把用于传递无菌物品,无齿1把用于换药)、乙醇棉球和盐水棉球各数只(分别置换药碗两侧,不可混淆,另一只碗盖在盛有物品的碗上)、干纱布及药纱条若干、胶布、棉签、绷带、剪刀、弯盘、治疗巾等[5]。有些伤口还需准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等。也可准备一次性换药包。清醒患者需向其解释换药的目的及配合方法,提前排空大小便。协助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创面以便于操作,同时注意保暖。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及不安。原则上在换药室进行。如确需在病房内换药,换药前半小时内不可扫地、铺床等,应避开患者用餐和休息时间换药。病房内温度适宜,光线明亮,必要时屏风遮挡[6]。

3.2实施

核对床号、姓名。告知换药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根据需要安置舒适体位,暴露伤口所在部位,铺治疗巾于伤口下,注意保暖。朝向伤口方向揭去胶布。用手揭去外层敷料折放于弯盘内。用无菌镊除去内层敷料或纱条[7]。最内层敷料与创面粘贴紧密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湿软化敷料后再揭除,防止用力揭开可能引起的疼痛、渗血或新生肉芽组织的损伤。如有少量渗血,取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止血。认真检视取下敷料上的分泌物量、颜色、气味等。观察创面大小、颜色、深浅、有无感染、脓液、新生肉芽情况等。双手执镊操作。右手镊子可直接接触伤口,左手镊子专用于从换药碗中夹取无菌物品递给右手(两镊不可相碰)。先以乙醇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擦拭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次,范围稍大于敷料范围。再以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清洗伤口,清洁伤口由内往外清洗,污染伤口由外往内清洗。根据伤口情况,敷以相应的药液纱条或凡士林纱条,用无菌纱布覆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胶布粘贴应与肢体或躯体纵轴垂直。创面大、分泌物多者可加用棉垫[8]。也可以用一次性敷贴覆盖伤口并固定。换药结束,撤除用物,询问患者感受及有无不适,协助患者卧床休息,整理床单位,交代注意事项等。

3.2整理

整理用物,更换下来的各种敷料倾倒入污物桶内;所用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预处理,再进一步消毒灭菌。

3.3记录

洗手,记录换药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所用药物等

3.4操作后评价

患者理解换药的目的,主动配合。护患有效沟通,患者满意。换药程序、手法正确,无污染、无浪费现象。

【参考文献】

[1]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667.

[2]韩翠,李继平.治疗性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3A):585.

[3]严秀芳.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研究,2005,19(7C):1398.

[4]李源增.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J].护理研究,2005,19(7C):13831384.

[5]华文斌,柏连松.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及促愈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1):67.

[6]罗翠芳.换药间隔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29.

[7]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

[8]刘卫华.外科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