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张洪舰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3

摘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友谊年代久远,中国高校的阿拉伯语专业教育也一直在不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需要更多的阿拉伯语人才和阿拉伯语应用服务。而现实的阿拉伯语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应该努力改善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阿拉伯语教育;一带一路;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

中国高校的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拉伯语教育经历了数百年,在曲折中前进,更在前进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非阿语母语学习者的阿拉伯语教育由传统的经堂教学转入高等学府,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1.非阿语母语者阿拉伯语教育的重要性

阿拉伯语是闪族语言,是世界公认的六大国际官方语言之一,被用于联合国及其各个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日常工作中。阿拉伯语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有着至少一千六百年以上的历史。

几个世纪以来,阿拉伯语已成为从两河流域至安达卢西亚广大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同时也成为了知识、文化和文明的语言,汇集了阿拉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宝贵遗产。阿拉伯语能够包容不同的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以及现代文明等。阿拉伯语是开启这些文明大门的钥匙,让学习者们了解这个充满文明和思想的国度在各个学科和艺术方面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存在,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个性,展示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它包容着阿拉伯民族的文明,伴随着阿拉伯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立法、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了这些文化代代相传。因此,非阿语母语者的阿拉伯语教育不仅被阿拉伯国家高度重视,还被各国政府和世界上许多教学研究机构所重视。中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值得进行深入总结与研究。

二、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把中国内地、沿海城市与阿拉伯岛各港口自古连结起来的丝绸之路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据史料记载,中国使者甘英于公元98年远赴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使团于公元120年前往中国都城长安。第一个由阿拉伯帝国派出的阿拉伯政治使者于公元651年来到中国朝廷。随后,双方的联系从政治事务扩展到经商、科学和文化事务,大量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其中有商人、宗教界人士、科学家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并建起清真寺,在那里教授阿拉伯语。可以从这些史实推论:当时中国已经有人懂阿拉伯语,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教与学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推动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继1946年北京大学创建阿拉伯语专业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洛阳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其毕业生大多工作在中国驻阿拉伯国家的使馆、商务机构、外事部门、新闻宣传机构、出版社、科研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等,为中阿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桥梁。随着阿拉伯语教学的发展,1984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旨在发展同阿拉伯国家间的交流关系,组织教师之间的科研活动,交流在阿拉伯语研究与教学中的经验和科研成果。

众所周知,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阿拉伯语的字母发音、书写朗读单词中的字母和句子中的单词是学习者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字母发音与书写的基本课程要六到八个星期,学习者在这段时间内需进行大量枯燥繁重的练习,却只能费劲地说出部分简单的句子。学习者遇到的困难还包括语法变位、阴阳性、单数、双数和复数、确指和泛指、动词变位等。教学者在汉语中难以找到与其对应的语法规则,但皆尽最大努力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阿语教学体系,在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们开始编纂教材,初期时只是一些纸稿,或分发的小册子,之后变成印有“阿拉伯语”字样的十册课本,编者有北外的余章荣教授、国少华教授等。五册的《阿拉伯语教程》,由北大的张甲民和景云英老师编写,这些教材为发展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教学者们进行阿拉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和书籍。其中有北外国少华教授编写的《阿拉伯词汇学》、北大教授郭应德编写的《阿拉伯人史》、上外陈中耀教授编写的《阿拉伯哲学》、北语李振中教授编写的《阿拉伯哲学史》等,为教学者发表学术成果开辟了广阔天地,为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语教育的前景展望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高校教育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空前重视。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近十年来进入大专院校的学习者人数增长24%。尽管这一增长仍然不能满足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预计这一比例会继续增长,中国高校的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的人数也会逐年增长,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诸多改革,以取得新的发展。

同时,中国高校非阿语母语学习者阿语教育也面临着从未经历过的严峻挑战,一定数量的阿拉伯语专业学习者放弃学习。这种情况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语言过硬,也要在将要工作的领域上有所成就,具有多种能力的学生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二,外语在学习者眼中不是一门可以终身依赖的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使用的一门工具或手段。第三,就业体制已经改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因此,教学者不仅要提高语言水平,更要鼓励学习者扩大知识面,将有限的学时和有限的精力相协调一致。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和困难,应该改进并更新阿拉伯语教材。“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语言必定要发展,各种表达方式必定更新,学习者的语言材料应该顺应这些发展和变化。教学手段也应该改进,使用各种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手段。同样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使之与新的教学手段相配套。总而言之,应该进行全面的改革,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改进教学,便于学习者在尽快的时间掌握阿拉伯语,使其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知识,培养多项能力,扩大多方面知识,便于毕业后就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交流领域在不断拓宽,应借鉴阿拉伯语母语者的教学经验,将阿拉伯语教学本地化、特色化。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带来了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为阿拉伯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更好的就业环境。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命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阿合作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下,应该努力改善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我国阿拉伯语教育发展规律做出总结。这对于推动我国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推动中阿合作与交流的继续深入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刘春燕.外语界.2012(01)

[2]浅谈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前景[J].海晓敏.商.2013(02)

[3]我国阿拉伯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陈荷娟.统计与管理.2015(01)

[4]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付克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