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设计及其在救治上肢军事训练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设计及其在救治上肢军事训练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唐晓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72790部队卫生所250022)

摘要:目的探讨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48例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24例。参照组采取三角巾的固定方式,研究组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固定方式,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固定操作时间、固定后疼痛评分以及肌肉组织损伤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佩戴舒适度21例(87.50%)显著高于参照组15例(62.50%),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的固定方式,能够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

关键词: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上肢军事训练伤

经过临床研究认为,人体上肢活动主要是借助肩、腕以及肘等三个关节的互相作用所实现,能够达到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骨折脱位后的固定治疗的相对困难,而其中上肢贴胸固定的方式最为常用和有效[1-2]。胸贴固定方式通常分为三角巾、夹板以及吊带固定三种方式,本次研究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24例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通过研究一种新型的上肢胸贴固定悬吊装置的固定方式,疗效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均为患者自愿接受并配合,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48例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24例,本次实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中,参照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6.35±6.48)岁;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6.68±6.74)岁。受伤类型:32例为上肢骨折患者,11例为骨折合并关节脱位患者,其余5例为关节脱位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础资料,经过组间统计学对比后并不存在明显意义(P>0.05),组间对比有意义。

1.2固定方法

参照组采取三角巾的固定方式。于患者接受入院治疗后,由工作经验>3年的医生进行相关的测量,并且指导其进行佩戴。

研究组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固定方式。于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后,由工作经验>3年的医生进行相关的测量,并且指导其进行佩戴。新型上肢胸贴固定悬吊装置的设计主要是依靠人体工学,在原来三角巾固定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遵循稳定360°环形包饶以及粘贴扣锁的原则进行设计,使用聚乙烯丁酯的原材料,并在内部加入了柔软的面部作为内衬。由四个部件所构成,包括:吊带、L型槽、围绕胸部固定带以及U型槽,具有携带方便以及易于组装的特点。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患者需要呈现坐姿或者站立体位,并且根据患者手臂的损伤情况将其放置于胸前,使其肘关节呈现90°的弯曲状态;②将装置主体由外侧到内侧的方向进行佩戴,在此期间避免触碰患者损伤组织,最后于患者皮损部位进行包扎;③将患者肘关节作为中心,使其肢体完全接触固定装置,随后,叮嘱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扶住装置;④最后由远端、中端以及近端的方向进行固定,其中,远端和中端需要选择绕后背的固定方式,在此期间,注重患者肩关节垫松紧度的调节,通常是以可以放置两根手指的距离较为适宜,近端则选择横行的固定方式,穿过患者后背并于胸前进行固定,进而起到辅助固定的效果。固定完毕后向四面移动范围不得超过一拳较为适宜。

1.3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经过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可以判定本次实验存在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固定效果

研究组的固定操作时间、固定后疼痛评分以及肌肉组织损伤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佩戴舒适度

研究组的佩戴舒适度21例(87.50%)显著高于参照组15例(62.50%),卡方值=4.000,P值=0.046,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战士在现代战争中发生四肢创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治疗并未及时或者治疗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残疾,不仅会减少我国战士的数量,同时还将会导致受伤战士的战后生活能力降低甚至逐渐丧失[3]。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上肢骨折脱位的发生占据四肢创伤的44%左右,对于上肢骨折脱位的治疗措施采取临时固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4]。研究组的固定操作时间、固定后疼痛评分以及肌肉组织损伤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佩戴舒适度21例(87.50%)显著高于参照组15例(62.50%),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临床上通过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进行固定,不仅能够减少固定所需时间,同时,还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结语

总而言之,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的固定方式,固定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高远,陈雪梅,陈玉娥,等.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设计及其在救治上肢军事训练伤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7):68-71.

[2]于明,唐海慧.术中皮瓣与胸壁缝合贴紧减小腔隙并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4(3):79-80.

[3]李扬,方文革,蔡志仕,等.多节变形固定板在上肢创伤外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8):57-58.

[4]赵媛,彭贵凌,高小雁.新型上肢抬高架的临床安全检测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8):2208-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