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途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途径分析

赵强飞

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监督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这一切的发展与提高并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阶段的现代化城市进程往往会对周边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大量的树木和植被遭到人为破坏。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等现象比比皆是。频繁出现的恶劣天气和异常的气候变化已向人们发出了警示。社会公众也纷纷将目光转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各类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典型实例中,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产生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谓最为严重。针对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成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治理对策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根本原则及具体的开展方式展开研究与分析。希望以此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的效果提升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环境治理

引文: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都让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加。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诸如乱砍乱伐等人为因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现象。为了有效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长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就有必要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制定相关改善和解决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1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很多因素都可以引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但归结其根本的产生原因,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首先,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变化也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很大。再加上人口分布的密度也存在典型的聚集形势。这些因素的叠加极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地质地貌特征变化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全球变暖效应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地表的自然水体和自然界的水循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高温加剧了土壤中含水量的下降,这就为荒漠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地区夏季多雨,又常常出现台风和暴雨。一些雨水集中的区域极易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也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现象则更加典型。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需求,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不得不持续提升。毁林变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都让本就贫瘠的土地中的养分含量急剧下降。放牧区域的牲畜数量持续增加,已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降低了森林覆盖率。失去了森林的屏障作用,加之荒漠化的产生,导致城市中常常出现风沙肆虐的情景。自然灾害现象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而究其根本,人们不注重环境保护,肆意因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环保意识。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无法严格遵守和履行。这些因素都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出现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危害不仅是对自然环境产生难以恢复的损伤。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产生是自然界不断变迁与改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然而,人类活动的参与加剧了这种变化,让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演变速率快速提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土层松动的现象加剧。而大量的水土流失又会改变原始地区的自然地貌。使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如此一来,就又增加了地质灾害的产生几率。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在荒漠化发生的地区,由于土壤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的状态,岩石在风沙的侵蚀作用下逐渐被分解,风化。遇到大风便会被吹起,形成沙尘暴。席卷至人们生活的城市周边,严重危害城市的自然和公共环境。在农业发展方面,水土流失必然会减少土壤中的养分,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放牧地区的草场退化也会对牲畜的粮草供应造成直接影响。不但会对大型牲畜的生存造成威胁,还会让牧民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荒漠化现象还会增加火灾发生的隐患。水土流失现象也会对山区居民的房屋居住安全带来影响,使本就经济状况不理想的地区变得更加贫困。无形之中拉大了城乡差距,这也与国家提倡的经济发展战略性原则背道而驰。

3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对策

3.1强化宣传教育效果,积极转变观念

为了有效针对现存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现象进行治理,并防止此后类似的破坏环境行为再次发生,当地政府应有规模的组织相关单位和环保机构对人民群众开展关于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宣传和培训讲座等模式。让人们切实的认识到环境被破坏,自然生态紊乱所带来的危害。进而自发地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与其刻板地向人们传递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办法,不如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自发的形成保护环境的主观意愿。对于破坏草地、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这些常见的影响水土环境的现象一定要坚决杜绝,并要加大监察力度。一旦发现就要给予严厉惩罚,并进行法制教育。而对于积极参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治理的人民群众应给予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奖励与表扬,充分肯定他们在环保工作中的贡献。并树立起环保模范榜样,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到义务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树立以防为主的治理观念。这样就能积极转变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行为意识。

3.2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而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从小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和状态保持入手。小流域的自然状态、经济状态以及周边民众的具体发展需求要纳入科学规划的范围中。对小流域内的水土利用方式进行客观评定与合理性分析。并对存在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科学的治理对策研讨。以相应地区为治理核心,充分优化区域内的土地结构。合理利用植被恢复等自然生态手段,个性化的完成对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前期对周边地区的考察和地质地貌分析,结合当地水文环境,制定符合现实需求的水土保持方案,这样就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起到进一步的加强作用。

3.3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治理

为了以更高的效率,使用更少的成本完成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地区的土壤、气候、光照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方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适时推行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够大量的节约水资源。同时,还可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差异,建立一套适应当地水土条件的灌溉系统。既保证了农业产量,又实现了水土保持。

3.4开展退耕还林还牧

在人口密度较小且降水量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实行退耕还林的方式,将农作物生产效率较低的土地种植树木,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能力。退耕还牧,将土壤营养程度较低的土地栽种草皮,增加绿化面积。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都是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有效手段,可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效果。

3.5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可以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4结论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出现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创。而为了彻底的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同时减少今后类似环境破坏现象的产生几率,应重点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产生原因及存在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措施的拟定与落实。从思想意识的提升到治理方案取得实效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始终是实现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月园,周俊.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8):161-162.

[2]赵思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15(8):164-165.

[3]王艳民.关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5):200.

[4]王媛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J].居舍,2018(13):1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