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老年危重病人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老年危重病人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

陈燕飞

陈燕飞

(丹阳市中医院ICU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软通道、硬通道治疗老年危重病人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将两组分别实施硬通道和软通道引流加以治疗,观察病死率,血肿清除量,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两组病死率,血肿清除量,临床疗效相比较,硬通道组均优于软通道组。结论:硬通道引流治疗在老年危重病人身上优于软通道引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硬通道;软通道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56-02

高血压性脑出血起病急,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基础情况差多合并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病情危重且病情十分复杂,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一般不能耐受开颅等大型手术。及时地给予其能耐受的适当处理和治疗,对减少患者的死亡率,降低老年患者的病残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碎吸针直接钻入置管抽吸引流,并与软通道技术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8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将两组分别实施硬通道和软通道引流加以治疗,治疗组37例,年龄在75-88岁,平均出血量(44±14)ml。对照组45例,年龄72-92岁,平均出血量(50.2±11.8)ml。以上符合“各类脑血管的诊断要点标准”,且均有高血压史十年以上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进行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患者头颅CT计算血肿中心至头颅表面的长度,在硅胶引流管上做好标记。操作时以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以该平面最大长轴与同侧的额部体表投影为理论穿刺点,以避开上矢状窦及额窦实际穿刺点,以穿刺平面最长轴线方向为穿刺方向,先在头皮上刺口,用手钻钻透颅骨,三棱锥刺破硬脑膜,再用硅胶管在指引钢针引导下缓慢穿入血肿腔。建立软通道引流,在引流过程中,分次注入尿激酶逐步清除血肿。复查头颅CT,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

(2)治疗组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固定在电钻上进入血肿部位,穿刺成功后置管,进行抽吸,首次抽血肿量的1/3,然后连接引流器,,期间给予尿激酶注入逐步清除残留血肿。手术均行头颅CT扫描,回形针粘贴于头皮进行定位。(定位方法和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穿刺7d后的颅内血肿清除量;对患者手术前和手术3个月后临床疗效进行评分。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行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96%为基本痊愈;评分降低在46%~90%为显著进步;评分降低在18%~45%为进步;评分降低在18%以下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患者的总有效率的比较应用χ2有检验,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肿量情况

治疗组治疗前的平均出血量(44±14)ml,治疗后7天的血肿量为(5.4±2.3)ml;对照组治疗前的平均出血量为(50.2±11.8)ml,治疗后7天的血肿量为(21.5±7.1)ml。治疗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7天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

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37例患者中,有8例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14例患者进步,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有3例痊愈,16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重症病房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对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在60%左右。传统的开颅手术病死率更高。微创穿刺抽吸术方法简单,创伤轻,患者负担小,反应轻,正在替代传统的开颅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我们应用微创硬通道技术(YL一1型微创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预后明显改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贾保祥等研制的YL一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实现了针钻一体化,针体外径仅有3mm,为硬通道且固定于颅骨上,稳定性和密闭性均较好,却融穿刺、抽吸、射流、冲洗、粉碎、液化、引流血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工作范围亦可控制,且无盲区。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血肿范围内全方位连续冲洗、引流血肿,粘稠的液态血肿部分不断稀释顺利排出,血肿内的血球成分不断从纤维蛋白钙网中冲出,血肿体积缩小,颅内压力降低。②应用血肿粉碎器的漩涡切削液流及聚焦爆破液流能将半固态血肿破碎成悬液排;射出的液流呈雾状使液体作用于血块的面积大,引流效果好。③血肿冲洗后残留下纤维蛋白钙网,将血肿液化剂经粉碎器喷注到此各部位可使纤维蛋白团块各部分同时降解、液化,大大加快血肿液化速度。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仅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而且具有创伤轻、恢复快、费用低、疗程短等诸多优点,尤其有利于高龄、危重病人的救治。而软通道组也明显降低病死率,但有以下缺点:①置管困难,钻透颅骨,用脑针抽吸完毕后,由于头皮软组织堵塞钻孔造成放管困难。②由于是单管腔,冲洗时造成颅内压的波动。③固定不牢固,易被病人拔掉。④冲洗血肿困难且易出血。通过两组应用比较,总结其优点如下:①抽吸血肿范围大,治疗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能及时解除脑组织受压损害及去除血凝块凝血酶对脑的毒性作用,以及红细胞溶解后和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②不容易再出血,冲洗对脑组织损害轻;硬通道组是从血肿中心向四周溶解血肿;而软通道组硅胶管头部在血肿内不固定,抽吸时容易抽吸及血管,并且溶解血肿是从血肿外周向中心溶解,容易造成破裂的血管再出血。总之,颅内血肿微创硬通道技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有效的方法,适合在有CT机的基层医院推广。微创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中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新途径[2]。微创治疗主要应用的方法是软通道与硬通道,硬通道的治疗即颅内的血肿清除微创术,其优点是治疗时间短、疗效快、清除效果好,这主要由于硬通道的方法中,密闭与抽吸能例方面强,可以有效的对血肿快进行切割,清除效果快,降压效果明显[3]。对比硬通道,软通道密闭性及吸附性效果差,并且清除率不高,不能快速的降低颅内血压。根据本文的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应用硬通道后,其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整体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硬通道的治疗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利中,赵施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09,15(17):2703~2705.

[2]刘宏伟.硬通道、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2(24):178-178..

[3]贝为武,赵世金.亚低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10):34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