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模型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模型思想

宋林东

西宁市南大街小学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小学数学初具模型思想就是要锻炼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形成系统的数学思想,使其拥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提出了初具模型思想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方法

数学知识相对枯燥、抽象,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教师不能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将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建立科学的模型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以降低他们数学学习难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保证学生长时间地关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也应当如此,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数学模型的学习活动中去。而创设教学情境正能满足这一要求,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具体应根据教材内容来定。比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首先,男生请闭眼,女生看课件上展示的数学书封面,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占了几个格子。其次,女生请闭眼,男生看课件上展示的数学书封面,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占了几个格子。最后,将上面观察到的两幅图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两本数学书封面是一样大的,男生和女生数出的格子数不同是因为格子的大小不同。教师将抽象的面积知识模型化为格子,通过游戏情境既能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能在游戏中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趣味的格子模型和探究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优势,激发学生建模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模型意识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并通过猜想、验证完成建模。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并不能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空间,从而能够猜想、验证,最终提高模型认识。

例如在《圆柱体积》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求解圆柱体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探究。具体方法是,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出一个圆柱,注满水,并提问学生:如何测量水的体积呢?能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测量水的体积吗?接下来,为了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体积对求解过程加以引导。这时教师将水注入到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并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在课件中展示出体积求解。学生便能够得出猜想:通过求解圆柱体积来求解水的体积。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也有的学生会想到如果圆柱体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总之,无论是何种猜想,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尝试进行验证。这样就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三、加强建模的应用,形成模型思想

实际上,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应当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继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概括化。因此,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已经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如,在教材内容中,有要求学生画出制定面积的图形或者是指定的高,或者是利用木棒制作正方形和长方形。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比较、测量、研究等,就会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加强建模的应用,就会促使学生形成建模思想,并在随后的数学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数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模型思维时,还要增强他们的模型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总结和分析不同模型的特征,找到解题思路,以增强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做到熟练应用,最终在保障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以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四、合理评价学生

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讲课,同时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是采用相对传统的方法。大部分教师在考查学生的时候,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查的内容,且评价学生过度依赖试卷分数,并没有重视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因此,针对这样一种教学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改变评价方式,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