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梁小建

——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

梁小建

(江苏省沭阳县正德中学,江苏沭阳2236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266-01

摘要: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学校对高考科目的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课课时减少与没有减少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同时高一新生因为学习科目众多而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成为生物教师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一线生物教师为此搅尽脑汁,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分组讨论法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在分组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创新人才

分组讨论是新课程新高考下问题探究的一种方法,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们针对某些问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学派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成为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分组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站在这个教与学的“大舞台”上,他就是主持人,而真正表演的是学生;同时每位学生都经历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提供知识点、结论、方法给学生直接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信息,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结合《细胞增殖》的教学设计,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

一、分组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分组讨论,它具有特定性,所以为了避免讨论的泛泛、空洞,没有实际内容,我决定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提前进行预习,为讨论做充分准备。

1.将班里所有的学生分成5组,每组民主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维持组内讨论秩序)、记录员(把组员的观点记录下来)、发言人(作为组里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点),落实责任,分工协作。每个组员都要发表至少一个观点。为了体现课本的知识点,5组命名分别为:第一组叫“分裂间期”;第二组叫“前期”;第三组叫“中期”;第四组叫“后期”;第五组叫“末期”。

2.以已经分好的组为单位分析教材:围绕细胞周期和每个时期细胞里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教材的文字和图片,总结每个分裂时期的特征

3.阅读分析后,写下每个分裂时期的特征,重点是染色体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创设的问题为载体,用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充分参与性、积极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竞争、组内合作和团队精神。创设特定的情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使分组讨论更具实际意义。

创设特定的情境: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的重要生命特征之一。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分裂就是物种生殖和繁衍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完成个体发育。

分组讨论,轮流由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和总结;

“分裂间期”组;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组;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质由丝状缩短变粗,逐渐形成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核膜解题、核仁消失;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期”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相连,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组;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从着丝粒处分开,形成均等的两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组;到达细胞两极的染色体逐渐成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处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质一分为二,一个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代细胞。

三、巧设问题:激起学生思想浪花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全方位设计各种问题,激化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评价每个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他们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问题1;亲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能保持恒定?

问题2;有丝分裂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视野宽广,大家切磋、交流十分活跃。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能放下一切心理包袱与同伴探讨交流,同龄人具有相同的想法,智力水平相当,所以大家滔滔不绝,这样的课堂教学活跃而又高效。几分钟过后,讨论结果出来了,每组发言人发言。

过程总结: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亲子代细胞有相同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保证遗传性状的稳定。

四、分组讨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堂课的课堂秩序变了,以学生活动、师生对话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几乎不存在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现象,课堂的建构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变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探究、总结;由关注教学结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突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被分成四组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竞争,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活动,自主性得到张扬。古老沉重的生物课堂成了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的场所,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沉闷、枯燥的氛围已被学生高昂的情绪一扫而空。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够体现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分组讨论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并且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坚信,随着生物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分组讨论法必然成为培养21世纪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裴文敏詹振权《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于丹著《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4]肖健彬《中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