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妊娠孕妇和子痫前期患者妊娠中晚期血清和胎盘中妊娠相关蛋白浓度变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正常妊娠孕妇和子痫前期患者妊娠中晚期血清和胎盘中妊娠相关蛋白浓度变化的研究

张彩清

张彩清

(河南省扶沟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461300)

【摘要】目的对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的PAPP-A、HPL、SPI与血清进行检测,探讨APP-A、HPL、SPI、PLGF和子痫前期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30例子痫前期患者为观察组,在不同孕周中抽血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来检测APP-A、HPL、SPI与PLGF浓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来检测在胎盘组织中探测其APP-A、HPL、SPI浓度。结果血清APP-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而胎盘中的APP-A浓度则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痫前期的患者在妊娠中期,APP-A、HPL、SPI浓度相比对照组低,也表示其在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子痫前期患者的蛋白浓度在变化之时,起到了代偿作用,可将APP-A、HPL、SPI的浓度变化指标,作为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正常妊娠子痫前期蛋白浓度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86-01

子痫前期为妊娠特有疾病,在妊娠中期后,出现蛋白尿、高血压为表现的综合征[1],目前,子痫前期在我国的发病率为9.5%左右,而国外的数据显示为6%~12%,为围产妇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尚未明确。从目前研究中显示,胎盘未依附于子宫壁,则会出现种植区小动脉无法正常舒张,血流减少,从而导致子痫[2]。胎盘为形成完整动脉系统,也可能是子痫前期的症状。胎盘除去后,病症会随之减轻,可见其为胎盘病症。通过对APP-A、HPL、SPI、PLGF浓度的检测,来探讨胎盘功能与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为子痫前期的诊断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的子痫前期患者为观察组,删选条件为:确诊为子痫前期患者;单胎妊娠;无不良嗜好。年龄为25.6~42岁,平均年龄为(29.6±1.32)岁,平均孕周(36.5±1.23)周。

对照组删选条件为:同期正常妊娠孕妇;单胎妊娠;本次妊娠检查以排除子痫前期;无吸烟、嗜酒、吸毒等生活不良习惯。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6.56±1.56)岁,孕周为26~37周,平均孕周(32±2.31)周。两组患者条件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入院后,在不同孕周中,空腹取血5~6ml,置于玻璃管凝固,离心后使用酶联免疫法,对APP-A、HPL、SPI、PLGF浓度检测。

胎盘组织使用无菌盐水冲洗后,放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使用400mlTris-HCI冲洗2次,然后使用体积4倍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Tris-HCI处理,离心20分钟后,使用上清液,对其蛋白浓度检测。

1.3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放入SPSS17.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孕妇,血清的APP-A、HPL、SPI、PLGF浓度会与孕周增加而不断增加,在孕晚期达到顶峰;而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清APP-A、HPL、SPI、PLGF和对照组相比(p<0.05),只有在孕晚期低于对照组,其他阶段皆高于对照组。

胎盘组织中APP-A、HPL、SPI、PLGF浓度,两组对比见表1。从表格中所示,子痫前期的APP-A浓度高于对照组,HPL、SPI、PLGF则两组没有显著变化,但都高于对照组。

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APP-A、HPL、SPI、PLGF浓度对比

3.讨论

妊娠中晚期出现的全身性疾病被称为子痫前期,其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并影响到肝脏、血液系统、肾脏、神经系统[3]。当临床表现出现前,胎盘便已经有了病变。肾脏、胎盘肝脏已经病变,对母婴的生命安全都有严重的威胁。虽然目前子痫前期的病因未明,但大多倾向于胎盘、遗传等因素,也有高血压、糖尿病、机体免疫等因素。从目前研究中显示,胎盘未依附于子宫壁,则会出现种植区小动脉无法正常舒张,血流减少,从而导致子痫。胎盘为形成完整动脉系统,也可能是子痫前期的症状[4]。胎盘除去后,病症会随之减轻,可见其为胎盘病症。通过对APP-A、HPL、SPI、PLGF浓度的检测,来探讨胎盘功能与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为子痫前期的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秀珍.孕期孤立性蛋白尿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8):1830-1831.

[2]刘大艳.缺氧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绒毛组织代谢足迹变化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

[3]王玉萍.子痫前期胎盘组织相关蛋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4]王蕾蕾.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子痫前期大鼠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