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心全方位输液安全模式建立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输液中心全方位输液安全模式建立的研究

赵雪金黎巧云曾燕辉伍志祝邓芳芸梁佩仪

赵雪金黎巧云曾燕辉伍志祝邓芳芸梁佩仪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输液中心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探讨输液中心全方位制定输液安全模式,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方法将入选的200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安全组(n=1000)与常规组(n=1000)。安全组应用全方位输液安全模式的方法;常规组则应用常规的输液方法。结果两组患者输液安全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安全组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确保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实现全方位输液零风险、零差错及零投诉的护理安全目标。

【关键词】静脉输注药敏试验药物配制肌内注射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056-02

输液中心输液环节繁琐,从执行输液医嘱、配药、核对、输液、更换液体到拔针,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导致差错,轻者引起患者的恐慌,对护士不信任,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笔者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应用全方位输液安全模式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科输液的患者2000例,实施分组观察,安全组与常规组各1000例;选择男、女人数适中,年龄在0~90岁意识清晰的输液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常规组方法

1.2.1.1成人输液前常规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根据医嘱、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每30min巡视一次,拔针时常规按压局部5min。

1.2.1.2小儿输液前常规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常规固定穿刺部位和规范滴速;每15~30min巡视一次,拔针时常规按压局部5min,患儿无不适可离开。

1.2.2安全组方法

1.2.2.1挂号安全模式的建立:首选自助挂号机挂号,患者等候时间短,身份识别率高,就诊快,有效提高诊疗、护理及输液的安全性。

1.2.2.2诊疗安全模式的建立:(1)主诊医师认真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与挂号条及病历资料一致方可诊疗。(2)严格规范医嘱,要求对药物的剂量、浓度及注射方式进行严格监控。

1.2.2.3注射剂给药安全模式的建立:(1)注射剂药房人员发药前必须认真做到“四查十对”制度。(2)药剂人员认真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药剂管理制度;制定完整的处方操作规程;加强对药剂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建立贮存药品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审核,并加以干预。

1.2.2.4注射安全模式的建立:(1)注射护士选用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礼貌呼请患者姓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确认无误后方可注射。(2)对有晕针史的患者勿空腹选择卧式注射防意外。(3)皮下注射选择上臂三角肌九分法的前中安全区无痛部位注射(方法:腋窝中点下2CM在上臂作一环形水平线与肩峰高点向下作一垂直线,无痛部位在两线交叉点1.3cm范围内)。(4)肌内注射选择臀中肌无痛区域深部肌肉注射(方法:以注射侧髂前上棘为定点向后作一水平线,再以同侧腋中线作一垂直线,无痛区域位于二垂直线交叉点下方约1cm处,位于臀中肌内)。

1.2.2.5药敏试验安全模式的建立:(1)药敏试验注射前勿空腹,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并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如有过敏史,则对有过敏的药物禁做皮试。(2)皮试结果为阳性者,告知患者或家属不能再使用该种药物并记录。(3)皮试结果实施二人观察并执行二人签全名制度。

1.2.2.6药物配制安全模式的建立:(1)加药前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加药。(2)构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由专职药师在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百级洁净的操作台上进行配置。(3)小儿药液配制的控制措施:①准确执行医嘱,坚持“三查十对”原则。②规范和准确配制药液剂量及浓度。③培训护理人员熟练掌握mg—ml转换系数速算法。

1.2.2.7成人输液安全模式的建立:(1)严格“三查八对”,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力求做到“一针见血”,无痛穿刺。(2)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药液尽可能做到现配现用。(3)药物不滴或局部肿痛及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4)设立成人巡视服务岗,可集中为患者接针、拔针,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5)拔针时采用一次性输液贴粘合自动按压法[1]。

1.2.2.8小儿输液安全模式的建立:(1)输液前小儿病情变化快,发展迅猛,易反复;即使皮试阴性药物,也应备好急救药物,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核对,用后及时补齐。(2)根据患儿的心理、病理条件及药物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输液速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3)建立小儿“绿色穿刺神枪手”服务品牌: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4)设立小儿巡视服务岗。(5)护士加强巡视,采用15~30min定时巡视一次,杜绝漏输液或错输液现象,也作为纠纷的举证依据,保护护患利益。(6)拔针后采用输液贴自动按压法,并观察15min无不适方可离开。

1.2.2.9留观输液安全模式的建立:(1)接收留观输液患者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早发现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床头交接班及巡视制度,实施24小时监护。(3)加强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及设备的管理,时刻处于应急状态,确保急救措施的顺利实施。(5)要求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管理制度。(6)完善输液安全制度及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完善证据系统管理,加强护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

1.2.3输液安全评价标准

严格执行护理服务的程序、标准和常规;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消除或减少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

1.2.4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输液安全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输液安全情况比较n(%)

组别n护理风险护理差错护理投诉

安全组10002(0.2)1(0.1)0(0)

常规组100028(2.8)16(1.6)18(1.8)

x224.1013.3518.16

P<0.01<0.01<0.01

3.讨论

3.1常规输液程序的不足之处

常规的输液程序潜在各类危险因素:(1)挂号程序不规范,有的患者选用他人身份证挂号输液,若发生护理意外事件对护士无法起到维权作用。(2)由于挂号程序的不规范,直接影响诊疗的进度和安全性。(3)医嘱存在缺陷的因素,一是药物剂量与患者实际年龄、病情不符;二是不合理配伍用药[2]。(4)医生处方不规范,发生的药物在药量上与处方不符,错发、多发或少发造成差错。(5)护士对药物的注射方式和注射方法不熟悉,护士核对不仔细,易将同名同姓或同音不同字姓名混淆而打错针。(6)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不完整,欠规范。(7)医护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护理与医疗病历记载不相符,护士记录时表达欠准确、错记或漏记、多记等[3],这些证据材料将成为佐证的主体。

3.2建立全方位输液安全模式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选择身份证自助挂号,避免了错误的信息,提高诊疗、护理及输液的安全性;主诊医师严格规范医嘱,对药物的剂量、浓度及注射方式进行了严格监控;药制人员实施对处方药物的用途、剂量、浓度、注射方式及价格等方面的严格监控,加强了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审核制度,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2)皮下及肌内注射选择无痛区域注射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和利用,有效避免痛性晕针及皮下硬结的发生。(3)构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避免化疗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护理人员的损害。(4)设立成人和小儿巡视服务岗,可集中为患者接针、拔针,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护士的劳动正能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5)拔针后采用一次性输液贴自动按压法,防止局部渗血和皮下瘀血的发生,免除人工按压,有效节省患者的时间。(6)建立小儿“绿色穿刺神枪手”服务品牌,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小结

本研究能有效规避各类危险因素,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实现全方位输液零风险、零差错及零投诉的护理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雪金,张桂芬,曾燕辉,等.静脉输液拔针后使用一次性医用输液贴自动按压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增刊:61~62.

[2]尚银鸽.小儿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护理,2011,8(18):304~305.

[3]苏晓丽,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减少医疗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71.

课题基金项目编号:201308262(2013年广东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