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制定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制定现状分析

贾奇元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卫生院中医内科甘肃张掖734016)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脑病临床指南的制定现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国公开发布的中医脑病临床指南,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将纳入和排除标准分别制定下来,对指南的发布时间与机构、开发方法和指南推荐建议等进行客观分析。结果: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已经达到20种,其中分别涉及西医疾病13种和中医疾病4种;共同采用共识和循证方法在制定指南推荐意见时,二者在一致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基于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制定现状,建议中医脑病循证指南的开发数量可以适当的增加,并且能够对现有指南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订。

【关键词】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制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60-02

临床指导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指导性文件,有助于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政府卫生支出的节省。临床指南的科学制定对于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行为的规范、服务质量的提高、医药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关于临床指南的制订是国际热门话题,针对各种疾病的临床指南各国政府机构、医学团体与其他组织均在积极的制订当中,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提供相应的指导,可以是治疗更加充分且有效,还能将支出医疗费用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医脑病临床指南的制定现状,选取并检索我国在2015年1月—2017年10月公开发布的中医脑病临床指南,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108例中医脑病患者为分析对象,对这期间所公开发病的临床指南进行检索。

1.2方法

检索方式为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其中计算机检索所用到CSSN(中国标准服务网)、Sino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中国知网)、NGC(美国国家临床指南数据库)、G-I-N(国际联合指南网)等中医临床指南,使用“中医或中医药”“临床实践或诊疗指南”为关键词;手工检索则是利用这期间所公开发布的相关书籍。

1.3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1)文章题目中涉及到具体脑病,或者出现中医、实践或诊疗指南等;(2)国家正规机构所颁布的标准;(3)中医辨证论治包含在内。

1.3.2排除标准(1)将和本次研究没有任何关系的文献剔除;(2)将会议论文排除[2]。

1.4分析方法

对指南名称、发表年份和机构、开发方法等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分析指南发布年份与制订方法

通过分析得知,中医脑病循证指南所出现的时间明显比共识指南晚,多数指南发病时间在7年左右,最新的至少4年;利用循证方法所指定的指南明显比共识指南少。

2.2临床指南覆盖疾病和疾病发病情况

现阶段,所发布的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已经达到20种,其中分别涉及西医疾病13种和中医疾病4种。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对较高的疾病,通过对已发布指南病种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比较,得知现有的临床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那些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所覆盖。

2.3循证和共识指南的推荐意见

关于这方面推荐的意见的比较,主要集中在三种疾病,即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和偏头痛,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制定上述三种疾病的推荐意见发现,脑梗死的共识指南与循证指南完全保持一致。推荐方药中除了淤热内闭证的方药不一致外,其他基本保持一致。血管性痴呆的共识指标和循证指南之间的差别较大,除了和中医证候关于淤痰浊蒙窍证保持一致之外,其余差别很大,所推荐的方药相差更大[3]。偏头痛的共识指南除了和循证指南中的肝阳生亢证、淤血阻络证和风淤上扰证保持一致以外,其他差别很大;推荐方药中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引保持一致,其余有很大差别。由此可知,在制定指南推荐意见时,共同采用共识和循证方法,二者在一致性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较大。

3.讨论

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在确保可以持续改进医疗治疗、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医疗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各种医疗费用的显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医疗和保险机构所共同完成的目标。

现阶段,众多国家与地区都在致力于临床指南的制定与推广,并且基于此对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科学的规范,经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主要有循证指南与专家共识指南两种。其中共识指南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人员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与临床经验,采用开放式的形式对具体的医疗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然后达成共识,进而将临床指导意见拟定出来,可以说是早期临床指南的雏形[4],但是其本身所具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较低,极易导致偏倚。然而,循证意见则是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小组,专门负责临床证据的收集,然后在严格的评价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临床指导意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脑病学作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分支,中风、眩晕、头痛、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多发性硬化、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多发性抽动等现代医学神经病学相关内容基本都涵盖,并且中医脑病是中医诊疗标准较早开展的重要学科,现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调查和分析我国中医脑病临床指南的现状,以期能够制订和发展脑病中医临床指南规范提供重要的参考,为提高中医脑病的临床诊断率,增强治疗效果,建议可以适当的增加中医脑病循证指南的开发数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的修订、更新现有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鲍远程.中医脑病的历史源流与传承发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03):189-192.

[2]张谨枫,闫咏梅.以通立论浅析中医脑病的特点[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02):9-11.

[3]鲍远程.中医脑病的历史沿革及其辨证论治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29-1034.

[4]汪美霞,杨文明,汪瀚,王晓旸,韩辉,董婷.浅谈中医脑病临床教学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