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价值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CT和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价值对比研究

夏加林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350000

【摘要】目的:研究CT与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鞍区肿瘤患者68例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均采用CT与MRI进行诊断,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对比观察CT与MRI的诊断效果。结果:垂体瘤诊断中CT与MRI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颅咽管瘤、鞍区动脉瘤、脑膜瘤、胶质瘤中CT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总体而言,MR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与CT相比更优。

【关键词】CT;MRI;颅内鞍区肿瘤;诊断

颅内鞍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组织起源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特定的生长形式,病灶面积小,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临床诊断难度较大。目前,临床常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其中CT与MRI均是常用检查方法,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方法的实际价值仍存在争议。因此,我院特选取68例颅内鞍区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对比观察CT与MRI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鞍区肿瘤患者68例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均存在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纳入患者均在知情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48.51±4.29)岁,其中鞍区动脉瘤者4例,胶质瘤15例,颅咽管瘤19例,垂体腺瘤16例,脑膜瘤14例

1.2方法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进行CT检查,扫描范围从C2椎体下缘至颅顶,扫描参数:层厚5~10mm,层距5mm,先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增强剂选择50~80ml碘海醇。采用飞利浦3.0T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利用头颈线圈开展冠状位、矢状位、常规轴位扫描,层厚5mm,层距5mm,矩阵256×256,TR为2500ms,T1WI为20~30s,T2WI为20~30ms,然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扎喷替酸葡甲胺0.01mmol/kg作为对比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CT与MRI在颅咽管瘤、垂体腺瘤、脑膜瘤、鞍区动脉瘤、胶质瘤中的检查符合率,同时观察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行卡方检验,数据差异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MRI与CT的临床检出情况比较

垂体瘤诊断中CT与MRI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颅咽管瘤、鞍区动脉瘤、脑膜瘤、胶质瘤中CT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检出情况见表1所示。

2.2垂体腺瘤应用MRI与CT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腺瘤CT影像学表现:外形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清洗,垂体窝囊实性类肿瘤,多位于鞍内并超着鞍区方向生长,可突破鞍膈,朝两侧生长,见鞍上池变形,正常垂体信号消失,急性出血肿瘤期可见高密度影,可见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MRI影像学显示:鞍区内有边缘较为光滑软组织肿块,朝着鞍上、鞍旁、鞍下方向生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稍高信号,囊性病变不均匀信号,合并血肿瘤患者的T2WI与T1WI多见高信号表现。

3讨论

鞍区肿瘤可根据发病位置差异分为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颅咽管瘤等,其中垂体瘤最为常见[1],可分为大腺瘤与微腺瘤两类,前者以鞍区占位为主,多见圆形或分叶形,可沿着鞍上与两侧方向生长,部分患者可见囊变、出血等伴发症状。CT平扫检查时,大腺瘤患者多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影,例如伴急性出血肿瘤。MRI检查时,大腺瘤多为边缘光滑的组织肿瘤,T1与T2为等信号[2],出血坏死、囊变等情况时可见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时可见强化信号。微腺瘤应用CT扫描时,可见异常低密度区,垂体柄存在不同程度偏移,垂体向上隆起,鞍底骨质变薄且下陷[3]。早期动态增强扫描时,成像多为低密度影,强化程度较低。脑膜瘤应用CT检查时,多见圆形、卵圆形、分叶形病灶,可伴发颗粒或星装钙化表现。MRI检查时可见T1加强信号与周围组织较为相似[4]。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均匀强化表现,钙化区出现脑膜尾征。颅咽管瘤是一种高发的鞍区肿瘤,多发生与鞍上,可见囊性或囊实性病灶,伴钙化表现。鞍区胶质瘤多为星形细胞瘤,位于鞍上或鞍内,多见实质性病变或囊实性病变,病灶体积较大,无明显边界。CT检查时可见混杂密度影,MRI检查时可见延长信号,可见长或稍长T1与T2信号,多伴囊变病灶,极少数患者可见出血或钙化表现[5]。

综上所述,CT与MRI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总体而言,MR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与CT相比更优,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军伟.CT与MRI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实用医药杂志,2018(2).

[2]张元刚,代永亮,王丽,等.CT和MRI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意义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4):139-141.

[3]赵瑞华,黄立雪,吴俊峰,等.CT和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4):10-13.

[4]欧新伟.CT和MRI检查对诊断鞍区肿瘤的临床对比[J].特别健康,2017(18).

[5]朱焕敏.CT与磁共振检查诊断鞍区肿瘤的价值[J].临床医学,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