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向波

绵阳市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22651

血吸虫病为我国重点防治传染疾病之一,其主要由血吸虫感染造成,目前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感染血吸虫病后主要可表现为发热、肺部症状、肝脾大等,若长期治疗无效则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期,病程可达10~20年,症状轻重因人而异。肝纤维化为血吸虫病致死及造成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抗肝硬化药物,寻找防止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长期任务。就眼下而言,在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中主要采用吡喹酮治疗,本文即对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在阐述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前,需先明确血吸虫肝纤维化产生原因,临床研究分析认为,患者感染血吸虫病后,由于血吸虫卵在肝脏积累引起慢性肝损伤的伤口愈合反应,造成HSC活化,进一步合成剂分泌了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而ECM代谢失衡后机体无法及时将其代谢,即在肝脏内沉积形成肝纤维化。

目前应用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主要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中Col3、α1TGF-β、α-SMA、MMP9、TIMP1m RNA的表达水平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生合成细胞外基质产生,表达了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且合成了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等,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在人体纤维组织的重塑中发挥极大的作用,而肝脏细胞外基质的代谢主要依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当基质金属蛋白酶或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水平下降,即导致肝脏内的细胞外基质在肝脏内过量沉积。

在肝形状性细胞与血吸虫感染导致的肝纤维化研究中指出,HA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服用吡喹酮后,可有效降低HA水平,一般在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20周即可恢复正常水平,而部分慢性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疗中HA水平也有所下降。

此外,吡喹酮在血吸虫病治疗中还可通过细胞免疫作用抑制血吸虫卵周围的炎细胞反应,达到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的效果。患者服药后,吡喹酮还可以降低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及组织表达的MMP-2和TGF-β1,并进一步抑制肝星状细胞内TGF-β1与MMP9的表达,而TGF-β1降低则可起到抑制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纤维化因子MMP-2表达,继而起到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

临床研究提示,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多次吡喹酮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4型胶原等肝纤维化指标,表明在临床对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中,采用多次吡喹酮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在同类患者的不同用药临床实验对比中,应用多次吡喹酮进行治疗,较常规护肝片等药物对症治疗作用更明显,效果更佳,一般应用多次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病患者临床肝纤维化早期症状均可消失,且毒副作用小,药物生效较快,大量学者均推荐应用吡喹酮对抗血吸虫并肝纤维化。除吡喹酮在临床治疗中的治疗作用外,实际应用中同类性抗肝纤维化药物均较吡喹酮成本更高,因而吡喹酮除可起到治疗效果外,其本身价格低廉的优势也具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

总而言之,目前临床尚无彻底有效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手段,常用药物中吡喹酮不仅是血吸虫病防治有效要药,在血吸虫病中晚期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中也有确切疗效,明确相关作用机制,便于临床推广使用,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的致死率。不过,虽然血吸虫病的治疗目前已有较大进展,大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均能通过早期治疗痊愈,但耗费了加大人力物力,总体成本较高,临床研究除探索相关药物治疗作用外,还需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从预防阶段减少血吸虫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