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中医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效果观察

许其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脊柱外科 210017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盲选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康复时间;并发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患者在疾病、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骨组织量减少,骨质吸收增多,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症状[1]。患者在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后,日常活动受到直接影响,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因此,临床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治疗时,应配合准确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2]。本文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并观察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盲选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39)。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1±2.4)岁;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2.5±2.3)岁。患者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相关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过程及结果享有知情权,对比组间基线数据,差异均衡性良好(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生命体征监测、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①情志护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多数会因疼痛等刺激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时,可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等轻音乐,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此外,可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减轻患者因疼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生理不适感,改善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

②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需要及个人喜好,护理人员可在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给予家属食疗方指导。如,骨折早期,食疗方可包括桃仁、三七、红花、肉鸽等,将其同煮,食用,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骨折中期,食疗方可包括当归、党参、续断、猪排骨等,将其同煮,食用,可起到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效用;骨折晚期,食疗方可包括枸杞子、薏苡仁、大米等同煮成粥,起到调养气血、健脾胃的效用。需注意的是,患者日常饮食应清淡,多补充绿叶类蔬菜及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及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③中医按摩护理:患者在长期卧床中,会产生血液受阻现象,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因此,护理人员可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选择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等穴位,以适当的力度按摩穴位2~3min,1天3~5次,达到加速血液循环的目的,减少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等康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内容包括褥疮、排尿困难、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39×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科室收集到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输入至SSP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5dd4fceece981_html_fa16dec21da004ec.gif ±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康复时间

经护理,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时间对比(5dd4fceece981_html_fa16dec21da004ec.gif ±s)

组别

例数

骨折愈合时间(周)

消肿时间(d)

疼痛消失时间(d)

对照组

39

15.14±4.31

14.65±4.14

18.59±4.61

观察组

39

10.84±4.22

9.51±2.68

12.74±3.68

t

4.452

6.509

6.193

p

0.000

0.000

0.000

2.2 并发症

护理期间,对照组出现褥疮1例、排尿困难2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5%(8/39),观察组出现褥疮0例、排尿困难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1/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X2=4.7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年龄较大,在骨折后,疼痛刺激对生理、心理造成的影响较大。由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多数患者出现治疗依从性不足的情况,影响整体康复效果[3]。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血脉受损,使整体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气滞血瘀,诱发疼痛症状。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通过中医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疼痛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4]。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接受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数据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护理中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病情恢复,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等明显缩短,促进康复效果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参考文献:

沈煜,冯明利,徐军,等.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部位和腰椎骨密度对下腰部疼痛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3):1818-1820.

黄雪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60-61.

刘宇,王英东,杜玲.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康复锻炼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5):854-856.

申屠莹,施建勤,金红,等.中医护理技术在骨伤科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5(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