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

宋盈盈

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应用末梢血采血法展开检查,实验组借助静脉血采血的方法进行检查,从临床价值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对比,实验组的研究健康体检人员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类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和人体正常值相近,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研究健康体检人员实施临床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应用静脉采血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最大程度上强化检验的准确性,值得应用。

关键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

现如今,在临床的诊断工作中,血常规检验作为一类十分基础同时十分关键的检查方案,主要集中在患者的机体功能以及血液状况实施检查的关键项目,一般涉及了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相关物质含量的检测。本文主要选取的是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90例,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50.2±1.4)岁,体重(42-67)kg,平均病程(51.7±0.9)kg。实验组中男性40例,女性50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0.5±1.5)岁,体重(44-68)kg,平均病程(52.2±1.1)年。两组在基本资料的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础方法

针对180例健康体检人员都严格按照医嘱实施血常规检查,在检查前ld,体检者均严禁食用油腻食物,在晚上8点后均不可进食[1]

1.2.2对照组

90例健康体检人员借助末梢血检验方式。把研究的健康体检人员左手无名指的指尖作作为采血部位,按摩尺侧部位,让其自然的得到充血,接着借助棉签蘸取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在乙醇得到自然挥发后,将采血部位固定,绷紧皮肤和皮下组织。在采血部位借助一次性消毒采血针刺入2-3mm的深度,在血液获得自然流出后,通过棉签将第1滴血擦去,然后通过一次性微量吸管实施吸血,借助棉签对采血部位按压。针对采集的血液,转移到稀释瓶中,均匀混合,同时在lh内把样本送至实验室检验[2]

1.2.3实验组

90例健康体检人员通过静脉血检验路径。选取左侧手臂肘正中视为采血部位,针对研究的健康体检人员最大程度上暴露手臂,明确穿刺点,在穿刺点以上6cm的位置实施扎止血带,针对穿刺点周边完成常规的消毒处理。研究的健康体检人员握拳,在消毒液得到挥发后,借助采血针实施穿刺、固定,把采血针是橡胶套头一端在真空负压试管插入,在试管将血液样本自动吸取后,借助无菌棉棒对穿刺点、上方皮肤进行按压,把采血针头拔出,研究的健康体检人员借助棉签对穿刺部位自行按压。面对采集的血液,在稀释瓶中转移,均匀混合,同时于lh内在实验室检验送入样本。

1.3观察指标

两组通过不同的采血方式后,对各类血常规指标检测值完成统计,并且和人体正常的血常规指标值对比,观察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指标主要涉及了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等[3]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SPSS1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5dd4dc550ba55_html_9c5f1a36745e7a82.gif ±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结果

180例健康体检人员各类血常规指标检测值实施统计,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对比,实验组的研究健康体检人员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类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和人体正常值相近,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 两组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值的比较

组别

例数

红细胞计数

(×109/L)

白细胞计数

(×109/L)

血红蛋白

(g/L)

血小板

(×109/L)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g/L)

红细胞比容

(%)

红细胞

体积(fL)

红细胞血红

蛋白量(pg)

对照组

60

3.65±1.14

6.72±1.14

101.63±7.64

205.56±11.63

323.27±14.61

32.71±2.96

83.37±2.14

26.09±1.42

实验组

60

3.86±1.02

6.03±1.02

113.11±7.67

209.43±11.26

319.62±13.53

43.42±3.41

82.09±2.02

27.13±1.27

t值

-

7.753

7.648

7.426

7.456

7.983

7.623

7.684

7.532

P值

-

0.0025

0.0023

0.0016

0.0354

0.0023

0.0023

0.0023

0.0023

3讨论

血常规检验一般是对患者的细胞形态变化、数量的掌握,在明确患者全身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4]。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血常规检验方案,多得到的诊断结果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借助科学的采血方案对血液标本完成收集,被作为确保检查结果正确的一项关键一环[5]

本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对比,实验组的研究健康体检人员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类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和人体正常值相近,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研究健康体检人员实施临床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应用静脉采血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最大程度上强化检验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开祥. 核磁共振技术与CT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 世界中医药, 2015(a01):624-625.

[2] 洪郭驹, 韩晓蕊, 方斌, et al. 有限元分析运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应用的最新进展(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3):450-455.

[3] 刘吉华, 纪清连, 左书耀,等. 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显像与MRI和X线平片的对比研究[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4, 24(4):199-202.

[4] 张超. 增强核磁共振肺灌注扫描技术与增强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5):41-44.

[5]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7, 23(21):3391-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