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临床应用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初探

林沐晗 通讯作者: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0075)

摘要:茵陈蒿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但临床应用频次不及小柴胡汤、桂枝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对茵陈蒿汤及其加减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茵陈蒿汤;方解;临床应用

茵陈蒿汤首见于汉朝张仲景所载,《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36条记载:“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记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1]《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记载:“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2]

1茵陈蒿汤方解

茵陈蒿汤病机为湿热之邪蕴结犯于肝胆,症见口渴、身黄、小便不利、腹满等。仲景原文中多见“小便不利”,多由湿邪未从下去,而内蕴化热,湿热相搏,壅滞上、中、下三焦,致于口渴、汗出、身黄、腹满;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言“瘀热在里”“瘀热以行”,可知实热郁闭为患,故病机解之以“瘀热”。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味苦、辛,性凉。《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3]《名医别录》[4]记载:“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本草备要》[5]云:“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为治黄疸之君药。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药征》[6]云:“主治发黄也”。茵陈蒿归于肝、脾、膀胱经,可清热利湿,退黄。

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7]云:“味苦,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螭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本草备要》[8]云:“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五黄、五淋...。”《名医别录》记载:“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栀子归于肝、肺、胃、心、三焦经,可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破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备要》记载:“大苦,大寒...荡涤肠胃,下燥结而除瘀热。治伤寒时疾,发热谵语。温热瘴疟,下痢赤白,腹痛里急,黄疸水肿,癥瘕积聚...。”《药征》云:“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大黄归于肝、胃、大肠、脾经,有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止血之效。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泄中下二焦之湿热;茵陈配伍栀子,加强清利之功,使湿热自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二便(《本草经解》),既可助君臣清热瘀,又推陈致新,使燥结从大便去;三药合用,邪去而复脾运之功,小便利而黄自退。

2临床应用

2.1茵陈蒿汤治疗痤疮

刘成藏等选取7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患者服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20g、大黄9g、栀子9g、黄芩9g、金银花15g、皂角刺30g、甘草6g),对照组患者服用维胺酯,另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涂;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98%(P<0.05)。李怀军将纳入试验的62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丹参酮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6%(P<0.05)。

2.2茵陈蒿汤治疗黄疸型肝炎

郭黎娜将89例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加味茵陈蒿汤(栀子15g,茵陈蒿30g,虎杖15g,大黄9g,茯苓15g,陈皮10g,赤芍60g,甘草9g,田基黄15g)。经过治疗,观察组治愈24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无效9例,治愈20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79.54%。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茵陈蒿汤治疗高脂血症

杨天冲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治疗高脂血症。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7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显效158例(59%),有效81例(30%),无效30例(11%),总有效率为89%。康小明采用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栀子、郁金、大黄、车前子、决明子、生地、蒲公英、虎杖、益母草、茵陈、赤芍、丹参、黄连)治疗患者88例,结果显示:显效54例(61.4%),有效23例(26.1%),无效11例(12.5%),总有效率达87%。

2.4茵陈蒿汤治疗糖尿病

赵昕等以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9g)为基础方,治疗糖尿病患者60例,结果显示:显效22例(36.67%),有效28例(46.67%),无效10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

程欢欢将3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格列喹酮(每天3次,餐前30min,每天15~120mg)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组成:茵陈30g、栀子10g、大黄9g)口服治疗。经过治疗,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茵陈蒿汤之加减

腹痛者,加白芍,可在缓急止痛的同时,柔肝疏肝;下利者,去大黄加干姜,去大黄通腑荡涤之性,增其温中散寒止泻之力;烦者,加淡豆豉、枳实,多因肠腑之气不通,复上扰心宫,故心中烦满热痛。

3结语

茵陈蒿汤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不应局限于条文的功效,只要病机相对,就应大胆使用,让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77.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

[3]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1.

[4]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上品卷第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2.

[5]清·汪昂撰.本草备要·卷之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

[6]日·吉益东洞、邨井杶编著.类聚方、药征及药征续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9.

[7]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80-181.

[8]清·汪昂撰.本草备要·卷之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132.

作者简介:林沐晗,1990年生,男,汉族,四川彭州;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与经方研究。

通讯作者:江泳,1976年生,女,汉族,四川乐山;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郭子光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研究方向:张仲景辨治体系研究及临床运用;中医治疗情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