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23
/ 6
1、相关著作

1990年以后出版相关著作的学者有:许自强、萧水顺、刘禹昌、祖保泉、王宏印、陶礼天,共出版著作7种。其中祖保泉和陶礼天各著1种,又合著1种。刘禹昌《司空图〈诗品〉义证及其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对《诗品》的注与释,旁征博引,时有新颖、深刻之见。王宏印《〈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专设“为《诗品》的传播而翻译”一章,探讨《诗品》今译和英译方面的诸多问题。这样的专门讨论,似为迄今仅见。祖保泉和陶礼天的3种著作对于深入了解司空图其人及其诗文,进而了解司空图及其诗文与《诗品》的关系,都极有帮助(详后文)。

2、关于《诗品》体系构架的讨论

《诗品》有无体系?自清代以来,一直为研究者关注和讨论。有认为有的,如杨廷芝、杨振纲等;有认为无但又认为其各品之间仍有不同的联系或某种贯穿之精神的,如吴调公、萧水顺等。80年代以还,讨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赵盛德认为,“《诗品》的理论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母系统‘冲淡之美’的统率下,派生出来三个子系统——自然之美、典雅之美、雄浑之美。所以……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40。黄保真认为《诗品》建立了“系统的诗的哲学”41。肖驰认为“《诗品》品目之间并非不相连属,而系以象征道家天道观念的二十四气为线索,将一系列现象学审美范畴贯穿起来”42。杜黎均认为,《诗品》并无有形的布局和固定的次序,但却“有几条无形的理论的线”贯穿全书,可称作“潜在的理论体系”。此体系“顶少有四个理论支柱”,即:真切论,自然论,余味论,神态论43。余福智认为,“《周易》建立‘乾’、‘坤’——‘既济’、‘未济’的构架,表示一切自然运化都不过是阴阳两极间的多种形式的运动。《二十四诗品》建立‘雄浑’、‘冲淡’——‘旷达’、‘流动’的构架,也即表示各品诗作都不过是生命意兴在阳刚之极与阴柔之极中间展现的多种形态”44。赵福坛认为,“《二十四诗品》整体结构,即以‘雄浑’起,以‘流动’结,是以天地为纲的;以首品‘雄浑’、次品‘冲淡’的排列是以乾坤即阴阳为开端的;而二十四品则象征天地之四时,四时运转,生生不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体系就是天、地、人、文。这种文学观念来自《易经》”45。陈良运依据杨廷芝的某些论述,自行设计出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关系46。张法认为,“《诗品》是……中国美学体系性著作的最光辉的代表”47。

祖保泉在1961发表的《读司空图〈诗品〉札记》中就认为《诗品》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风格论,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司空图诗文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分析了古今有关《诗品》体系的一些看法之后进一步认为,《诗品》“没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二十四首诗的集合体”。

《诗品》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有,其具体构架如何?它究竟是“中国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光辉代表”还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宏观把握到具体分析,学者们都歧见纷出,各有其理其据,探索的热情持久不减。这既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了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没有形成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但讨论显然是越来越深入了。

3、一般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研究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理论史的范围内对司空图、《诗品》的思想进行追源溯流前后比较,这在较早的《诗品》研究中已有清楚表现。1980年以后,又有敏泽《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48、范海波《司空图、严羽美学思想比较》49等十余篇论文发表。比较的对象,主要有钟嵘、皎然、张彦远、严羽、王士等。这深化了对《诗品》及其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的地位、意义的认识。《诗品》与儒、道、释三家的关系,向为学者们所关注。1990年以来,又有韩经太《司空图〈诗品〉辨说:多种文化因子的内凝》50、张松辉《道家道教与司空图》51等多种论著发表。相关认识得到一定深化。

《诗品》所主要讨论者为何?换言之,《诗品》的理论主旨或理论性质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或说《诗品》讨论的是风格问题,或称《诗品》讨论的是意境问题,有的强调《诗品》是诗歌鉴赏论,也有的视之为诗歌创作论,还有的认为《诗品》是诗歌哲学或诗歌美学,等等不一。孙汉生借助接受美学理论而提出新说,认为《诗品》是一种“审美图式论”52。周甲辰则认为,“《二十四诗品》……是用形象化的方式所表述的艺术审美经验的24种基本类型”53。

蒲震元《析品》54对“品”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作了较前人更为深入的专门考察,这对更好地认识《诗品》是很有助益的。

在中西比较诗学的视野中来研究和把握《诗品》,虽前已有之,但在90年代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发表了林继中《“象外之象”的现代阐释》55、陈登《休姆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比较》56、童庆炳《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57等多篇论文。诸文所论虽未必尽皆得当,但显然都有新意,拓展了《诗品》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有利于加深对《诗品》的认识。


要再次提到肖驰的《诗品》研究。90年代以来,有几篇论文从“超越”美学或诗学的角度对《诗品》进行探讨,其中以肖驰《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超越与本在:〈二十四诗品〉中一个重要意涵的探讨》58最为突出。此文以西方浪漫诗歌研究中直接关连抒情诗文类品质的概念——“瞬刻超越体验”为基点来探讨《诗品》,提出:《诗品》的后设反省方式集中沿承了魏、晋以来中国诗歌所形成的独特超越精神;《诗品》中的超越境界可因其宗教和哲学意味之不同而分为凌虚遨游和静观玄默两类;在此两类境界之中,“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当下本在式超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典抒情诗独特之美学传统。这是一篇参照、运用西方诗学理论来研究《诗品》的有见地有新意有理论深度和学术质量的论文。此文与前曾提到的肖驰的另外两篇文章《司空图的诗歌宇宙》和《滋味·韵味·神韵——诗歌艺术趣尚的历史沿革》之中,不少观点提法(如关于“诗道沿时:《二十四诗品》的历史哲学”的一些具体讨论、关于《诗品·超诣》与仙道的关系的具体讨论等等)都还有进一步斟酌、商榷的必要,某些论证似乎也不算很周密,但总体上看,此三文皆体现了力求创新、见解独到、视野开阔、气魄宏大、思考深入、理论性强等共同特点,是一组很有启发性也很有学术质量的文章。

4、关于《诗品》作者的讨论

90年代《诗品》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关于《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1994年11月和1995年9月,陈尚君、汪涌豪携他们合作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参加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和中国古代文论国际讨论会,该文后又公开发表。其主要辩说者有:《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从司空图去世到明万历时期的七百年间,从未有人看到或引录过此书;按唐宋人习称近体诗一联为一韵,苏轼所说司空图“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学之表者二十四韵”,当指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的自家诗作二十四联,而非通常所认为的是指《二十四诗品》;《诗品》为明末人从《诗家一指》中析出后伪署司空图以行世,《一指》的作者是明代景泰间在世的嘉兴人怀悦。汪涌豪稍后又发表文章进一步申论《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59。陈、汪“辨伪”之说是基于作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颇有分量,从一个重要方面对习以为常的《诗品》研究提出了尖锐挑战,造成了严重冲击。从那时起,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乏其人,反响热烈,争论激烈,历10年而不绝。已发表专门的讨论文章20余篇,对讨论进行综述的文章也有七、八篇之多。讨论中,又介绍进来美国哈佛大学方志彤和斯蒂芬·欧文早先即提出的关于《诗品》可能是伪作的看法和议论60。有学者还提出了支持“辨伪”说的新证据,如周裕锴指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61。不过,与“辨伪”说商榷的论者似乎更多一些。张健考证怀悦不可能作《诗家一指》,《诗家一指》更近于原貌的本子是《虞侍书诗法》,并认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的作者很可能是元代的虞集62。祖保泉63、李祚唐64、王步高65、张少康均66对陈、汪关于苏轼所说“二十四韵”指司空图自列之二十四联诗而非指《二十四诗品》的看法提出质疑。刘倩67、江照斌68认为司空图诗论与《二十四诗品》间有重要的相同相通之处。赵福坛认为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司空图“诗格尤非晚唐诸子所可望也”,其中“诗格”即指司空图之《诗品》,可证宋人曾见《诗品》者“不止苏轼”,亦可证《诗品》“出自司空图之手”69。此外,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介入了讨论。张柏青通检司空图诗文之用韵,认为其“与《诗品》完全一致:一、用韵较宽;二、韵脚分布广;三、韵例相同;四、体例相似;五、韵字较多。凡此证实《二十四诗品》确系晚唐诗人司空图所作”70。张国庆考察《司空表圣诗集》与《诗品》的关联,具体考察了两书在意象、境象营构方面存在密切关联的12项例证;列示了两书共同使用的40个左右双音节词语;指出了《诗品》中出现的真实地名皆在中国西部,更集中于晋陕一带,与司空图长期生活之地域高度契合。结论是:“两书间种种的扣合关联,出自两位作者偶然诗缘巧合的可能性很小,而出自同一位诗人手笔的可能性则要大得多”,目前看来,司空图“仍是《诗品》作者的第一可能人选”71。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首先,宋代以前之人见过《诗品》(亦即《诗品》在宋代以前出现过)的确凿的直接证据,迄今尚未发现,因此对《诗品》作者抱质疑态度是有其理由的。至于司空图诗论与《诗品》是否“异趣”,苏轼所说“二十四韵”确指为何,则都尚难论定。其次,已证实怀悦不可能作《诗品》,元代虞集作《诗品》的可能性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司空图作《诗品》的可能性远大于虞集,比较来看,司空图确乎仍是最可能作《诗品》的人。再次,虽然最终的结论尚未得出,但现在就可以肯定的是,“辨伪”的提出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不仅因为弄清《诗品》作者本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因为“辨伪”之举已明显地促使学术界共同地将对司空图、《诗品》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也许,其潜在的促进作用还将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5、对司空图生平、思想、诗作等的研究司空图的生平、思想、诗作等,从一开始就已纳入《诗品》研究者的视野。至70年代,专门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台湾罗联添、大陆王济亨、高仲章等许多学者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72。进入90年代,相关论著更日见其多。仅1995年以后就有王定璋、李菁、张少康73等人的相关论著10余种。其中祖保泉、陶礼天的三部著作更有其分量和价值。陶礼天《司空图年谱汇考》74是一部年谱而兼有学术评传性质的著作,此书是迄今司空图年谱类著作中最翔实可参的一种。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75探讨了司空图生平、思想、创作、诗歌理论等方面的十个问题,是较为全面地研究司空图的一部著作。祖保泉、陶礼天合著《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76对司空图的诗集和文集作了迄今第一次整体的整理笺校工作。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司空图生平、思想、诗文的论著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历来《诗品》研究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与《诗品》作者“辨伪”引发的论争不无关系。如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就专设“关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一章,陶礼天《司空图年谱汇考》也有意地多次论及《诗品》的作者问题。而祖、陶合著《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之“前言”更明确说:“我们因近年参与讨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而勤于阅读《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诗集》,于是为司空图的文集、诗集作‘笺’”。这类研究的增多与深入,为司空图、《诗品》研究提供了更为厚实可靠的基础。

应特别指出的是,祖保泉在1961年以来的四十余年间出版相关著作4种,发表论文多篇,至耄耋之年仍撰述不止,成果弥多,为《诗品》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在《诗品》研究界恐属仅见,理应获得同仁的敬意。

《诗品》研究在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富于戏剧性的发展历程,它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艰难草创,随后进展缓慢,至60年代初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潮,而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又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臻于盛境,直至今日。自60年代以后,其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皆表现为突然而来的大起大落。显然,《诗品》研究的现代发展,除了有其内在发展节律外,还与中国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势变化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内,可以说《诗品》研究已成为一门专学,其影响及于世界。发展态势,令人可喜。

回顾既往,展望将来,窃以为21世纪的《诗品》研究至少应注意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1、出版高质量的《诗品》注释、说解文本。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出版了一大批偏重于注释和解说《诗品》的著作,成绩卓著,但《诗品》言极简而义极深,至今仍然有不少字、词、句、品之含义未能阐发清楚,错解误会者并不很少见。在名著《诗品集解》问世数十年之后,应当有另外的综采当代研究成果的佳作出现,以推动《诗品》研究更好发展。

2、加强分品研究。《诗品》二十四则均应分别予以专门的研究,其中理论涵义丰富、深刻的那些重要品目更应予以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全面、准确、可靠地对《诗品》作出整体把握。3、探明《诗品》与古代诗人诗风的具体关系。一般认为,《诗品》以古代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基础并从中总结概括出种种诗歌风格理论和概念,《诗品》中不少品目隐括着古代特定的诗人诗风,如“冲淡”之与陶潜陶诗、“豪放”之与李白李诗之间,就明显存在这样一层关系。整部《诗品》与古代诗人诗风的种种关系,目前了解得还远非深透,深入了解此一关系,应是《诗品》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4、厘清《诗品》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关系。《诗品》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学界对此早有共识,也有一定研究。对于其与儒家尤其是与佛家的关系,则多有异辞,如有认为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有认为其与佛家思想甚少关联的,但所论或囿于细部,或不够翔实、透彻。总的看,此项研究还比较薄弱。切实地分析、厘清《诗品》与三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对于深入把握其内在思想脉络和理论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继续深化对《诗品》中诸多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如:《诗品》中的风格问题、意境问题、艺术辩证法问题、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问题、审美主体问题……,以及《诗品》的理论体系问题等等,都应该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

6、继续开展关于《诗品》作者的讨论。这一讨论意义重大,当然会继续进行下去。在找到可靠的“外证”以获得直接的证明以前,应继续在“内证”的搜寻比对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工作虽已有一些较重要的成果,但仍有不小的探究空间。相信这方面成果的不断积累,将有助于问题的最后解决。

7、继续深化对司空图的全面研究。撇开《诗品》不论,司空图也算得上一位优秀的诗论家,他同时也是唐代一位有一定造诣的诗人,深入研究他本也理所当然。何况他早已和《诗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他的全面研究亦是《诗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铺开,尚有待继续深化。

8、进一步加强中西比较研究和中西学术交流。这方面的工作已有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在《诗品》的具体研究中进行中西理论的比较对照,借用西方新的理论、方法来看待、分析《诗品》,在中西方美学、哲学、文化大视野中来审视和评价《诗品》,都应得到更加的重视。还应加强中外相关学者间的交流,加强中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信息的相互译介,使中外研究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以推进《诗品》研究。


9、出版对《诗品》诗学、美学理论作整体把握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在已出版的20多部相关书籍中,大约还没有这样的著作。《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史、美学史上的一部名著,在历经近百年的研究之后仍然没有对其理论作整体把握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漏,一个不小的遗憾。此类著作的有无多寡,可视作《诗品》研究的发展高度在一个特定方面的标尺和明证。在《诗品》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现在特别是将来,产生此类著作的基础早已具备,笔者借此机会呼唤它或者它们尽快产生,也相信其问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一部,而是多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反映和适应《诗品》研究的实际发展状况。

10、保持优良学风,避免资源浪费。纵观整个《诗品》现代研究,学者们虽然识见有高低之别,著论有浅深之分,然其学风在整体上是相当严谨踏实的,这既让人印象深刻,也令人心怀敬意。正是这种群体性的优良学风,保证了《诗品》研究的健康发展。保持这一优良学风,也必将保证《诗品》研究继续健康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诗品》研究中,也出现了低水平的(无新意、无创见、无深度、敷衍成说、率尔成篇的)“成果”重复生产的现象,这在“三外”说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这类浪费作者精力、报刊版面、读者时间的“成果”,应尽可能避免。

“百岁如流”;“生者百岁,相去几何”?这是《诗品》作者对人生短促易逝发出的慨叹,也是其对人生之意义发出的疑问。然而在《诗品》现代研究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却不仅展现出了戏剧化的生命跃动,更展现出了生命意义的丰富和生命彩色的绚烂。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诗品》研究的生命流程将会更加蔚为壮观。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文于所提及的一切作者论者,皆省去尊称,一律直呼其名,敬请原谅。
②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所附“司空图研究论著目录”列有刊于1931年5、6月间北平晨报《艺圃》上的石遗所撰题为《〈诗品〉评议》的一组文章,经查那是陈衍(石遗)所撰关于钟嵘《诗品》的一组文章,已收入《陈衍诗论合集》(钱仲联编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又,程国赋《世纪回眸:司空图及〈二十四诗品〉研究》(《学术研究》1999年6期)称1949年《长歌》1卷5期有魏良淦《说〈诗品〉》一文,因终未得见此文,而陈国球“目录”亦未收此文,又因仅以“诗品”为题者常常更多指的钟嵘《诗品》,故未敢遽从程说,姑出其说于此,待查证。
③《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5月。
④文学集刊第一期,1944年4月。
⑤收入张其昀编《中国文学史论集》第二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1959年。
⑥载《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2期。⑦载《四川文学》1961年8期。
⑧这三种著作是:杨振纲《诗品解》,无名氏《皋兰课业本原解》,无名氏《诗品注释》。
⑨《诗品·构思·风格——司空图〈诗品〉的风格论》,《南京师院学报》1962年1期;《诗品·诗境·诗美——司空图〈诗品〉的美学观》,《江海学刊》1962年3期;《略论司空图及其〈诗品〉》,《文汇报》1962年8月29日;《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新建设》第9期,1962年9月。
⑩黄广华《〈诗品臆说〉是现实主义著作吗?》,《文史哲》1964年6期。孙昌武《司空图〈诗品〉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5年4期。
11如刘伟林《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华南师院学报》1978年4期;蔡其矫《司空图〈诗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60年代,陈晓蔷有论著三种:《司空图与诗品》,《现代学苑》第一卷第四期,1964年7月;《谈司空图的诗论:韵外致与味外旨》,《现代学苑》第一卷第十二期,1965年3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校注》,东海大学(作者自印),1965年。
13载《大陆杂志》第四十六卷第三期,1973年3月。
14《〈诗品〉风格说之理论基础》,《大陆杂志》第五十三卷第一期,1976年7月;《从司空图论诗的基点看他的诗论》,《大陆杂志》第五十六卷第五期,1978年5月。
15本文在资料方面,除参考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后所附“司空图研究论著目录”外,主要依靠研究生刘炜、苏荟敏、谢雪梅的全力查寻、搜罗、复印,此外研究生郑宇、刘芸、卢晓燕也做了辅助性工作。因此本文所提及之论著,大多得以经眼。特向诸君致谢。又,笔者拟将汇聚到的相关论著目录,统附于将于2005年初完稿的《〈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一书之后,供学界参考。
16如其指出清人注解《诗品》常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枝枝节节地从字句上求解释,而不从整体上把握《诗品》各品之完整诗篇、意境。应该说,这是抓住了古今《诗品》说解中常可见到的一种病症及其病根的。
17《江汉论坛》1985年3期。18《山花》1988年7期。

19《文艺研究》1989年3期。
20《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1期。21《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3期。22《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4期。
23《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1期。24《论冲淡美》,《文学遗产》1988年2期;《淡者屡深——冲淡美格高难及的原因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2期。
2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6《钟嵘与司空图诗“味”说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5期。
27《滋味·韵味·神韵——诗歌艺术趣尚的历史沿革》,《江汉论坛》1986年8期。

28《司字图“辨味”说述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2期。

29《司空图诗品是如何品诗的——兼论“象”与“象外之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辑,1981年10月。

30《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辑,1982年11月。

3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司空图的〈诗品〉》,收入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2《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33《司空图的意境性质论新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期。

34《论象征批评与司空图〈诗品〉的批评方法》,台湾,《幼狮学志》第十七卷第二期,1982年10月。

35《司空图〈诗品〉——一种后设诗歌》,收入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文集》。

36《论司空图〈诗品〉的审美特性和历史意义》,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美学文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37《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6期。38《文学遗产》1986年2期。

39原文漏一“有”字,据文意补。

40《司空图〈诗品〉的理论系统及其民族特色》,《学术论坛》1986年3期。41《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42《司空图的诗歌宇宙》。

43《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44《〈二十四诗品〉所重的是生命意兴、精神风貌》,《暨南学报(哲社版)》1992年3期。

45《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12期。46司空图〈诗品〉之美学架构》,《文艺研究》1996年1期。

4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8《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1期。

49《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1期。

50收入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51《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3期。

52《司空图的审美图式论》,《学术研究》1993年2期。

5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主旨辨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54《文艺研究》1990年5期。

55《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3期。56《求索》1996年4期。

57《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6期。

58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3月。

59《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复旦学报(社科版)》1996年2期。

60参见陈尚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的“再附记”,见陈著《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刍议》,《人民政协报》1998年9月28日。

62《〈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兼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5期。

63《再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江淮论坛》1997年1期。

6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献疑》,《学术月刊》

1997年10期。

65《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质疑》,《中国诗学》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之我见》,同上书。

67《〈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驳议》,《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6期。

68《〈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可能性之一种探讨》,《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9《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及其作者辨伪综析》,《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12期。
70《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产生时代与作者》,《文学遗产》2001年1期。

71《〈司空表圣诗集〉与〈二十四诗品〉的关联——兼论〈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文化中国》(加拿大)2002年1期。

72罗联添《司空图年谱》,收入罗联添《唐代诗文六家年谱》,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王济亨《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晋阳学刊》1983年6期。高仲章《唐司空图年谱》,《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2期。

73王定璋《“撑霆裂月”说是非:论司空图的为人及诗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2期。李菁《论司空图晚年心态的内在冲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4期。张少康《清人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74华文出版社,2002年。

7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76安徽教育出版杜,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