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商业化“剧场”雏形——宋代“勾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08
/ 2

【摘要】两宋时期,由于城镇数量的增加和扩大,人口大批流向城市。不再由宫廷奉养的专业歌舞艺人与农村优秀艺人开辟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勾栏。民间舞蹈作为“京瓦伎艺”进入城市勾栏演出,深受市民欢迎。文章依据文献资料对勾栏记载,分析、探讨、推测宋代勾栏的形态和特性。初步认为民间舞蹈第一次走入剧场应该从宋代的勾栏演出开始,勾栏是中国民间舞蹈商业化运作的剧场雏形。目前舞蹈理论界对舞蹈剧场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两宋时期勾栏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舞蹈演出的声学效果,从而确立勾栏演出在民间舞蹈市场化演出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民间舞蹈;勾栏;剧场特性;商业化;历史价值
  
  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也大批流向都市。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商人、小贩等市民阶层集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行会、社等应运而生。由于两宋国力的衰落,许多不再由宫廷长期俸养、必须自谋生路的专业歌舞艺人与农村优秀艺人一起涌向城市,开辟固定的表演场地,相互在艺术创造和表演上展开竞争,争夺观众,形成一支为城镇百姓表演的专业队伍。这一固定的表演场地,就称为“瓦舍”或“勾栏”。中国舞蹈真正走入成熟剧场的历史很短,两宋时期的勾栏演出是中国舞蹈走向商业化运做的开始。因此说勾栏剧场是在神庙舞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性剧场。考证“勾栏”的形态和特性,有助于了解中国舞蹈剧场雏形的建造技术水平和对舞蹈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能对当代剧场环境的设计有所启发。
一、勾栏的建筑形态
对勾栏构造的考证周华斌先生曾做过总结。主要片段有:
  元代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这首散曲本是嘲讽一个庄稼人对城市生活的无知,但通过庄稼人的观察,对勾栏建筑的形式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原文的部分节录:
  【五煞】见一个人手撑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寨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由这段可以看出勾栏有门,进门上坡,观众分层团坐。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录了汴京城中一处瓦舍的情形: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做场。
  由此段可知,勾栏多称为棚,可能是一种棚式结构。四个最大的棚容纳数千人,可推测大的勾栏可能容纳一千五到两千人。
中国剧场史的研究者们大多是根据以上的文献片段来推测勾栏的构造形状的,但不同的研究者对以上文字资料的个人理解不同,而根据不同的理解推测出勾栏不同的构造形态。
  在勾栏建筑留下的诸多疑问中,其上部结构引起的分歧最多,因为关系到勾栏的总体构形和使用功能,关系到勾栏是否是室内建筑,而仅根据有限的文字资料又难以作出准确的推断。
  对屋顶的推测就复杂的多,首先是有没有的问题,如果有,它又可能采取什么结构形式。认为勾栏建筑有永久性木构架屋顶的主要依据是元代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勾栏压”:至元壬寅夏,松江府前勾栏邻居顾百一者,有女官奴,习呕唱,每闻勾栏鼓鸣则入。是日入未几,棚屋拉然有声,众惊散。即而无恙,复集焉。不移时,棚 压。顾走入抱其女,不谓其女已出矣,遂毙死于颠木之下。死者凡四十而人,内有一僧人二道士,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其死者碎首折肋,断筋遗髓。亦有朱紫人指示其出,不得出者亦曲为遮护云。
文中所记载的是一次勾栏塔垮事故,共死亡四十二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台上演出的天生秀戏班,全家未损一人。全文对事件的描述十分具体细致,可以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因而常常被作为论证勾栏建筑有木构架屋顶的论据。
  李纯对勾栏建筑有屋顶的怀疑除了来自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声学技术的疑虑外,还有在《庄家不识勾栏》中,庄稼人进入勾栏后“往上觑是个钟楼模样”,说明从勾栏内部可以看到一个钟楼模样的建筑,将这样一个高大建筑建在室内,无论从技术、经济还是设计手法上都是不合理的。
  在分析了以上文献片段以及剧场史研究者们对勾栏剧场形状的推测,考虑到勾栏作为一个专业剧场,对视线和声音的清晰度都必须有专业化的要求,我想勾栏剧场是一个有屋顶的室内专业剧场,对勾栏有屋顶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们可能忽略了几点关键考虑: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财力来推断勾栏不可能有屋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勾栏可能是一种棚盖式的简易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皇宫大殿的规模和建造技术来要求它。对声学技术的考虑特别是混响时间控制的忧虑忽略了中国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是不能和古罗马的石质建筑相提并论的,而且勾栏如果是一个有缝隙的棚墙结构,整个勾栏内的吸声特性是很强的,不可能出现古罗马石质建筑内部混响过长无法控制的情况。 《庄家不识勾栏》里提到的“往上觑是个钟楼模样”,只是说明是个钟楼模样的建筑,并不能以此推测勾栏内还有个和真实钟楼一样的建筑。


二、勾栏的剧场特性
  宋代城市文娱活动之时兴,是宋代民俗舞蹈生存的社会心理基础,亦是其实际表演之依托。“京瓦伎艺”是《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对于汴京瓦舍勾栏中能见到歌舞类、百戏类节目的总称。其中的歌舞应包括民俗舞蹈和宫廷乐舞两大类。“京瓦伎艺”中的舞蹈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纯舞蹈不多见,舞蹈往往都是融合了其他各种伎艺,如武术、杂技等,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中。戏曲的成熟不仅是它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的成熟,也应伴随着它的专业表演场地形制的成熟,达到一个相对最佳的形态。随着戏曲表演的不断成熟,勾栏也逐渐作为专业演出剧场,在当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达到了对观众观看最佳的形态。基本上勾栏应该是由木质材料搭建的棚式结构,屋顶是用比较轻的木质材料甚至类似草席或苇席一类的材料做成的,许多瓦舍的勾栏有可能都是半临时性的建筑。这种推测也就是为什么勾栏经过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风化无法有完整的原物保存下来。勾栏剧场的最佳造型除了受到视线和声学客观规律的支配外,也肯定受到勾栏剧场出现以前的传统剧场的影响,特别是神庙剧场的影响。根据这些思考,设想完善式勾栏的模型如下:
  (1)勾栏的基本形状是矩形或方形,四周有墙体用木板建成,局部可能有缝隙,屋顶为薄木板或草质材料做成。(2)戏台靠勾栏剧场一端,为三面敞开的伸出式戏台,这符合传统的神庙戏台的形式。(3)观众是阶梯形的,并且围绕戏台呈三面环绕状,这符合以自然声表演的最佳声学效果,使得所有观众都能接收到直达声,视线都可以不被前面的人阻挡;而且也符合文献所记载的“层层叠叠团团坐”的情形;(4)按勾栏的面积1500人,每坐所占面积为3~4m2计算,观众区的总面积在450~600m2之间,加上戏台和周边的过道面积约100m2,则勾栏内部的面积约625m2左右,近似为长宽各为25米的正方形,或20m宽,30多m长的矩形。戏台高度一般为3~4m,这和同时期神庙戏台的高度是一致的。勾栏的总高度应为戏台高度的两倍左右。
三、勾栏作为舞蹈剧场雏形的历史价值
  勾栏作为商业性演出场所,大大地促进了两宋舞蹈的发展。唐王朝的灭亡,使处于颠峰状态的古代舞蹈逐渐衰落,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纯舞表演。宋代勾栏作为舞蹈剧场雏形,它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他们在互相切磋和竞争中,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融合。(2)“京瓦伎艺”中的表演性舞蹈,由宫廷走向民间,为舞蹈从专为皇室贵族服务到为广大市民阶层服务提供了可能。延缓了纯舞蹈衰落的进程,使得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舞蹈还能继续生存。(3)为民间舞蹈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活跃在农村、城镇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村歌社舞”进入勾栏演出,形式、品种、节目更加丰富,促进了舞蹈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已能与宫廷舞蹈平分秋色,民间舞蹈出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民间舞蹈的题材更丰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生活,融进了许多传说故事,出现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向戏剧融合、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根据剧场发展史文献的考证,看来宋代“勾栏”是室内剧场。民间舞蹈第一次走入剧场应该从宋代开始,也是民间舞蹈走向商业化运作的开始。虽然勾栏是简陋的,不具备当今的混响、灯光和舞台背景,但宋代勾栏演出没有当今的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区噪声等现代声源的影响,即使勾栏围墙有缝隙,环境噪声的干扰也不是很明显的。从清晰度来说,三面环绕戏台的布局,清晰度和亲切感得到了最大的保证,从而使得民间舞蹈的娱乐性得到了体现。演出环境的声学特性之混响时间也完全适合当时的各类演出的需要。正是这种良好的室内声学环境,为勾栏延续了四百余年奠定了基础,从而为民间舞蹈第一次走入剧场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剧场建筑设计原理[M].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 周贻白.中国剧场史[M]. 商务印书馆,1936.
[3] 周华斌.民族艺术[M].中国古戏楼研究.1996(2).
[4] 廖奔.中华戏曲.瓦舍勾栏考.19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