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观长沙窑谈陶瓷艺术教育与师范生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5
/ 2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长沙窑的参观与学习,寻找师范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

  关 键 词:中国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教育 师范生素质教育
  
  现代陶瓷艺术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越来越受到艺术界、教育界的关注。陶艺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在创造者的支配下,泥土在火焰中进行着变幻和肯定,凝聚成极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现代陶艺有着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表现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频繁的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陶瓷文化纷纷进入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和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大课题。
  笔者通过对古老陶瓷文化长沙窑的参观与回顾,探讨当今正处于初步复兴阶段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与当前师范生素质教育的联系。
  长沙窑古称石渚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分布在湘江东岸石渚湖一带,沿江柳树成荫,芦苇丛生,景色十分优美。此处燃料充足,瓷土丰富,水路方便,船只越过洞庭湖,入长江直通大海,产品可远销重洋。
  据研究,长沙窑的前身是岳州窑。大致在“安史之乱”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即所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诗人韦庄(湘中记)也说:“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湘中”即指湖南而言,说明当时的北人,也有迁至湖南的,因此京都和洛阳一带盛行的唐三彩、金银器等工艺技术,直接影响到长沙窑产品新风格的形成。长沙窑产品为了适应海外陶瓷贸易的需要,它在岳州窑传统青瓷的基础上,将唐三彩、金银器和染织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用于瓷器工艺,使长沙窑产品从形式到内容日臻完美。长沙窑是大唐时期南北文化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现,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和文化特色。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现代陶艺和现代陶艺教育。当时从事陶艺创作的老一辈艺术家郑可、祝大年、高庄和梅健鹰等先生,都是我国近代最早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和陶艺教育家。他们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陶艺创作。其作品有雕塑类、器皿类、绘画类等。他们的创作实践和对加工技术的尝试,对后来我国现代陶艺创作和陶艺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各大艺术院校均已成立陶瓷艺术系,其中包括传统陶瓷设计和现代陶瓷设计。我国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都具有一定的教学规模和设备,以及和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江苏宜兴是全国最大的艺术院校陶瓷美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湖南长沙铜官窑和株洲瓷都醴陵均是重要的实习基地。而在师范院校,还没有陶艺专业,陶艺教育纯属修养课程,陶艺教学一般只有48课时,而且没有延续性。较短的课时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有50%的时间通过幻灯片和光盘教学来介绍陶艺的产生、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陶艺特征与文化倾向、传世的代表作品、流传海外的陶瓷精品和拍卖会上古青花陶瓷作品。在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陶文化产品的珍惜和对前人的敬仰,其中渗透着爱国、爱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长。在陶艺教学中,通过参观考察陶瓷古窑址使学生同古陶瓷文化作品有零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质朴、勤劳,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珍爱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实质上,参观古窑遗址和历史博物馆是对当下师范生实施陶瓷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到位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主线就不会偏离方向,把握住本民族的文化命脉,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只有这样,未来一代就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长沙窑的参观与学习,寻找师范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

  关 键 词:中国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教育 师范生素质教育
  
  现代陶瓷艺术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越来越受到艺术界、教育界的关注。陶艺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在创造者的支配下,泥土在火焰中进行着变幻和肯定,凝聚成极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现代陶艺有着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表现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频繁的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陶瓷文化纷纷进入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和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大课题。
  笔者通过对古老陶瓷文化长沙窑的参观与回顾,探讨当今正处于初步复兴阶段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与当前师范生素质教育的联系。
  长沙窑古称石渚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分布在湘江东岸石渚湖一带,沿江柳树成荫,芦苇丛生,景色十分优美。此处燃料充足,瓷土丰富,水路方便,船只越过洞庭湖,入长江直通大海,产品可远销重洋。
  据研究,长沙窑的前身是岳州窑。大致在“安史之乱”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即所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诗人韦庄(湘中记)也说:“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湘中”即指湖南而言,说明当时的北人,也有迁至湖南的,因此京都和洛阳一带盛行的唐三彩、金银器等工艺技术,直接影响到长沙窑产品新风格的形成。长沙窑产品为了适应海外陶瓷贸易的需要,它在岳州窑传统青瓷的基础上,将唐三彩、金银器和染织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用于瓷器工艺,使长沙窑产品从形式到内容日臻完美。长沙窑是大唐时期南北文化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现,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和文化特色。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现代陶艺和现代陶艺教育。当时从事陶艺创作的老一辈艺术家郑可、祝大年、高庄和梅健鹰等先生,都是我国近代最早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和陶艺教育家。他们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陶艺创作。其作品有雕塑类、器皿类、绘画类等。他们的创作实践和对加工技术的尝试,对后来我国现代陶艺创作和陶艺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各大艺术院校均已成立陶瓷艺术系,其中包括传统陶瓷设计和现代陶瓷设计。我国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都具有一定的教学规模和设备,以及和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江苏宜兴是全国最大的艺术院校陶瓷美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湖南长沙铜官窑和株洲瓷都醴陵均是重要的实习基地。而在师范院校,还没有陶艺专业,陶艺教育纯属修养课程,陶艺教学一般只有48课时,而且没有延续性。较短的课时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有50%的时间通过幻灯片和光盘教学来介绍陶艺的产生、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陶艺特征与文化倾向、传世的代表作品、流传海外的陶瓷精品和拍卖会上古青花陶瓷作品。在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陶文化产品的珍惜和对前人的敬仰,其中渗透着爱国、爱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长。在陶艺教学中,通过参观考察陶瓷古窑址使学生同古陶瓷文化作品有零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质朴、勤劳,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珍爱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实质上,参观古窑遗址和历史博物馆是对当下师范生实施陶瓷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到位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主线就不会偏离方向,把握住本民族的文化命脉,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只有这样,未来一代就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