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写作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07
/ 2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关注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生态化语文教学,目前多理论式的阐述,少学生写作实际问题的解决;多写作环境的构建研究,少精神生态的培养及学习主体内外平衡的思考探索;多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少具体做法的点拨。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生态失调、灵性缺失的现状呢?
(一)
原生态”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动态。作文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畅,有感不发不快。这种生活,需要的真情实感还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是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大凡充溢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笔者认为,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素材的“原生态”——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往往“哗众取宠”的多了,“无病呻吟”的多了,“投机取巧”的多了。生活的快节奏,日渐浮躁的现代,有的人认为,写作是文字游戏,是用技巧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整合的大拼盘。于是,“技法”、“绝招”随处见,“套术”“秘诀”满天飞。加之目前尚需完善的考试制度的“左右”,为了相对的公平仍需一把尺子去衡量的“影响”,这些使得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写作指导走进死胡同,越来越多的学生迷失于写作的门槛之外,不知道为文之道就是“抒写性情”,他们为“假”不好发愁,为“大”不了叹息,为“空”不成伤心。
其实,我们写作上也需来一次“原生态”的革命,首先也来个“真内容”的“大采风”:或感受“亲情”;或回放“童年”;或公开“秘密”;或倾诉“苦水”……总之,来个“写真集”,打破条条框框,让学生们从真处落笔,自然为文,重新拾取被丢掉了的本真。这样,调动语言、修辞、句式、文法之功用,挖掘其真实生命中的大感动:让花儿艳丽,让水儿柔美,让风儿传情,让火儿刚烈,使心灵回归,使生命燃烧,使品质砥砺,使灵魂升华。这种返朴归真后的提升,这种言之有物的“绿色”写作,定会展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定会影响一代人为文甚至做人的态度,从而开辟写作的新天地。
改变假、大、空的写作弊端,古人有过许多真知灼见,公安派的“性灵说”,就是现代最具借鉴意义的一种方法,就是素材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挖掘他们生活中最本源的东西,把“原生态”的生活真切地再现出来,许多专家学者把这定义为“生态化写作”。
“生态化写作”是对非人类的生命情有独钟,作者以切身的体验与感情的表述见长,并以人文的生态思考与感悟穿插其间。就是不仅把非人类的生物作为写作的对象,而且以人类的体悟与文化反思作为其写作的魂魄。
新课标在写作方面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便是写作文,而最让教师吃重的,也正是作文教学。有的学生视作文课为猛兽洪水,纵使绞尽脑汁,咬断笔杆,也只是写出一些索然无味、面目可憎的东西敷衍交差;有的学生写作文只依葫芦画瓢,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空喊口号,没有新意;也有的学生作文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独守心灵,孤芳自赏,多一己之悲少关注大局之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这是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没有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这是造成作文脱离生活的主观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学生每天缺乏生活的阅历,莫如说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作文缺乏生活气息,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不无关系,作文教学应提倡生态化的写作。贴近生活写作成了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只有贴近生活写作,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充实的内容,充溢着鲜活的灵性。

其次,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在保持考题的严肃性和选拔性的前提下,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实际,越来越明确了作文应尽的职责,那就是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考。“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关注社会,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才不会导致作文教学和作文测试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成为假、空、死的垃圾站而毫无生气,毫无正气。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高考作文试题不是对社会简单的直射,而是有选择地在浩如烟海的众多热点中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对社会宏观的思考,尤其是对历史文化的积淀作深深思索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感悟能力,不去关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乃至心理科学;不关注人类自身,不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用有情之眼看无情人生,是没有办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刘勰说“情动而辞足”,都说的是一个“情”字,而“情”和“意”,正是作文的重要元素。面对生活只有用心去体悟,反复琢磨,慧眼独具,拥有良好的观察品质,才能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去发掘深意、新意。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更好的做人,且做“善人”、“美人”,在鉴赏文学作品中,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以及写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透彻的剖析社会,也才可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


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就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对自然的表述中传达出的对自然的赞美、反思及启示,在对离我们更近的环境——师生、生生关系的营造中表现出的关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提高认识水平,使其具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写出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急于告诉别人的道理,抒发自己最真切最真挚的情感,即能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富于创新精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