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只股票背后的故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中国股票型基金自诞生以来,既领略了2006和2007年股市连续翻番的神奇,也经历了此后数年的落寞。十年风雨带给了中国基金业三类迷恩。首先,国际上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和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譬如主动型基金能在多大程度上战胜市场指数?有多少基金经理能够稳定地创造超额收益?业绩好与差的基金是否分别具有某些共性特质?这些特点与海外基金是否有相似之处?其次,很多主动型基金都在大力宣传自己投资理念上的两大特点。一是能够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仓位和资产配置,实现持续与稳定的正确择时。二是在选股策略上注重成长股、侧重中小盘、倚重消费股。那么,不同的基金在择时与选股上究竟存在着多大差异?导致基金业绩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主动型基金能够战胜市场指数,主要是靠择时还是选股?最后,诸多业内人士都对中国基金存在一些共同的感受,例如同质化过高;集中度过高;基金经理的选股域过于狭窄;抱团取暖现象严重;基金的持股时间短、换手率过高;马后炮策略(在今年申购去年的最佳基金)必输无疑等等,但这些定性的感知与经验通常还缺乏定量的检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