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健康教育在PICC后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者24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对照组120例,干预组119例对照组中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采用基于PICC导管相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知信行得分情况和体力活动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得分以及总分上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每次中等体力活动强度时间和每日步数上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ICC带管患者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提升患者对预防PICC相关血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以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习惯。

  • 标签: 知信行健康教育 癌症 PICC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90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则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血液感染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乳腺癌PICC置管导管 血液感染 防控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置入 PICC后在化疗间歇期出现湿疹的原因及护理方案。

  • 标签: PICC 湿疹 派瑞松软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在化疗间歇期出现湿疹的原因及护理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38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至拔除导管。根据最终是否形成CRT将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和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机械通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发生率为16.1%(62/385)。与无血栓组比较,有血栓组APACHEⅡ评分、现患肿瘤比例、置管后3 d D-二聚体更高〔APACHEⅡ评分(分):17(15,19)比15(12,18),现患肿瘤比例:51.6% (32/62)比35.3% (114/323),置管后3 d D-二聚体(mg/L):0.84 (0.64,0.94)比0.57 (0.44,0.76),均P<0.05〕,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更慢〔cm/s:14(13,15)比16 (14,1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的危重症患者更易发生CRT;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是影响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6(0.801~0.957)、0.482(0.259~0.895)、0.039(0.011~0.139)、1.401(1.218~1.611),P值分别为0.003、0.021、<0.001、<0.00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7~0.872,P<0.001。校准曲线图显示,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有较好的一致。结论现患肿瘤、APACHEⅡ评分高、置管后3 d D-二聚体升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减慢是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候血瘀证的相关。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对中医证候中血瘀证形成有诊断意义的、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的以上27项进行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主成份分析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结论瘀血证是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参考主成份分析结果,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对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血瘀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 标签: 血栓前状态 血瘀证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 简介:癌肿是最重要的获得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癌肿可表达促凝蛋白,直接和间接地激活凝血系统,亦可产生炎细胞因子,触发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的危险。肿瘤包块可外压邻近血管而使静脉血流淤滞。还包括静止不动、癌肿及其治疗和潜在的易栓遗传因素等。许多常用的治疗措施亦增加VTE的危险,包括手术、化疗药物、辅助性激素的使用、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留置中心静脉通道装置。某些确定的肿瘤类型发生VTE的危险较大。特发性血栓栓塞初次发病时需作广泛的肿瘤筛选,对发现潜在隐匿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标签: 癌肿 静脉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旦患病很难治愈,同时还会对患者身体其他系统产生一些列影响,尤其是凝血系统的影响。如果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处于较高的状态,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异常,处于高凝状态,极大增加了血栓风险,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首先论述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血栓形成机制的影响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血栓形成相关研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栓形成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鼻咽癌放以及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出现的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的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名鼻咽癌放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在PICC-RI当中出现的危险因素,分析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年龄,性别,PICC留置时间,置管的时间季节,患者单次穿刺的次数以及型号和穿刺的部位等等系列指标进行测量,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导管相关感染一共24名, 发生率占比为9.2%,其中导管出现的血流感染4名,留置时间以及季节和维护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鼻咽癌 放化疗患者 PICC导管 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并总结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参照2014年美国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订制我科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规范,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实施感染监测和质量管理。结果我科导管血流感染率从4.48‰降低到1.05‰。结论使用集束化管理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方法值得推荐。

  • 标签: ICU 预防 相关血流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为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困难,因此早期开展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为目前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出于对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的目的,从多角度展开了阐述。

  • 标签: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导尿管 前馈控制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对5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导管类型、置管部位、置管时间、肠外营养支持可作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优选置管部位、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尽量缩短留置管时间、规范导管护理流程等可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肠外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方法选择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中心静脉导管无感染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PCT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增高明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用PICC管入院的112例非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实验共产生8例,未产生104例,将未形成血栓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形成血栓的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对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导管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整体更低。结论:在实际针对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说,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标签: 静脉导管溶栓 治疗 PICC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血液净化患者临时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445例次临时置管患者的年龄、性别、置管时间、置管方式和菌血症的关系,同时分析致病菌的构成比和耐药性。结果我院445例次临时导管中,导管相关菌血症的感染率是5.79%,按导管日计算为1.19例次/1000导管日;置管方式与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89),留置时间长短与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菌(20.80%)、屎肠球菌(16.60%)、华纳葡萄球菌(8.30%)、肺炎克雷伯菌(8.30%)是常见致病菌。结论年龄、性别、置管方式不是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危险因素;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感染率成正线性相关,临时导管留置时间大于两周者发生导管相关菌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大。

  • 标签: 血液净化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危险因素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就损伤预防的效果和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雨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2例PICC置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等分组法,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舒适。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5.00%(χ2=7.566,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PICC导管 皮肤性损伤 应用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分析,旨在探讨出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并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通过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46例,通过总结感染的原因进行预防和治疗并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46例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经及时拔管和抗感染输液治疗并给予人性化、优质的护理患者均全部治愈。结论通过对PICC插管患者进行预防并对PICC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优质护理能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痛苦减少经济损失。

  • 标签: PICC 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