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T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CD8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途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①体内实验:将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20)、Sham+CTLA-4抗体处理组(Sham+aCTLA-4组,n=20)、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组(CLP组,n=30)和CLP+CTLA-4抗体处理组(CLP+aCTLA-4组,n=30)。采用CLP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不对盲肠进行结扎和穿孔,余操作同CLP组;CTLA-4抗体处理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腹腔注射CTLA-4抗体50 µg。术后48 h,Sham组、Sham+aCTLA-4组随机取6只小鼠,CLP组和CLP+aCTLA-4组随机取14只小鼠检测脾脏T细胞活化指标CD69的表达;并取脾脏、骨髓和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CD80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T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各组其余小鼠用于观察术后96 h生存情况。②体外实验1:提取健康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别用LPS(1 mg/L)刺激4、8、12 h,每个时间点设置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的对照组,检测各时间点CD80的表达。③体外实验2:提取健康小鼠脾脏T细胞,分为PBS对照组、LPS组(LPS终浓度1 mg/L)、中性粒细胞组和中性粒细胞+LPS组,后两组建立中性粒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模型后再给予相应处理,检测T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以上述4组为对照,再分别设置CTLA-4抗体处理组(CTLA-4抗体终浓度50 mg/L),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①体内实验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脾脏、骨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80表达均上调,T细胞表面CTLA-4表达明显增加〔(9.98±0.84)%比(3.48±0.64)%,P<0.05〕,说明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CD80/CTLA-4途径影响T细胞功能。与CLP组比较,CTLA-4抗体可明显提高CLP小鼠96 h累积生存率(56.25%比18.75%,P<0.05),增加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说明CTLA-4抗体可能会促进脓毒症时T细胞活化,并提高生存率。②体外实验结果:随LPS刺激时间延长,中性粒细胞表面CD80表达较PBS对照组明显增加,并呈一定时间依赖性〔4 h:(6.35±0.40)%比(3.41±0.40)%,8 h:(8.57±0.64)%比(3.09±0.27)%,12 h:(19.83±1.06)%比(5.16±0.36)%,均P<0.05〕。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LPS刺激对CD4+/CD8+ T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而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后CTLA-4的表达明显增加〔CD4+:(4.92±0.30)%比(3.33±0.25)%,CD8+:(4.26±0.21)%比(2.53±0.66)%,均P<0.05〕,与LPS刺激的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后CTLA-4表达的增加趋势则更加明显〔CD4+:(6.34±0.50)%比(3.33±0.25)%,CD8+:(6.21±0.41)%比(2.53±0.66)%,均P<0.05〕。在PBS对照组和LPS组中,CTLA-4抗体对T细胞分泌IL-2无明显影响。与PBS对照组比较,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能抑制T细胞分泌IL-2(ng/L:1 938.00±68.45比2 547.00±218.00,P<0.05),与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则抑制作用更明显(ng/L:1 073.00±34.39比2 547.00±218.00,P<0.05);而CTLA-4抗体的加入可部分恢复IL-2的分泌。说明中性粒细胞在促进T细胞表面CTLA-4表达后,可能通过减少IL-2生成来介导T细胞功能抑制。结论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可介导T细胞功能障碍,而CD80/CTLA-4途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拮抗CTLA-4后,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和T细胞功能明显改善,这可能会成为脓毒症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 标签: 脓毒症 免疫抑制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 简介:背景: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的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的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的报道尚少.目的:研究肠道黏膜固有层DC在急性肠道感染的不同阶段对CD4+T细胞的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层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的主要机制.

  • 标签: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树突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黏膜
  • 简介:目的总结cD4T细胞低于150个·μL-1晚期艾滋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晚期艾滋病患者各种机会性感染及非特异性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0例CD4T细胞低于150个·μL-1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此类艾滋病患者以无业吸毒人员居多,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依从性多数较差。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除了发热、咳嗽、消瘦等常见症状外,还表现为多部位、多种机会感染并存,贫血、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营养不良等非特异性并发症普遍存在,达27例。结论CD4细胞低于150个·μL-1晚期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普遍较危重,治疗困难,预后一般极差。

  • 标签: 艾滋病 晚期 CD4T细胞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IgA相关的小血管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常见于儿童,发病机制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紊乱密切相关。作为具有辅助B细胞功能的CD4+T细胞,其各个亚群都具有独特的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功能。在HSP患者体内CD4+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存在异常变化,其中Th1/Th2比例失衡,Th17和Tfh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下降等改变与HSP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因此CD4+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指导HSP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为HSP的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儿童 过敏性紫癜 发病机制 CD4+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4+细胞值对艾滋病患者临床护理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CD4+细胞值、CD4+细胞水平机会感染率、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CD4+细胞绝对值为(124±17)/mm3,观察组患者的CD4+细胞绝对值为(117±19)/mm3,两组相比较,不存在较为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CD4+细胞水平机会性感染现象,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CD4+细胞水平机会性感染现象,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死亡例数为5例,观察组患者的死亡例数为2例,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细胞值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预测病情发展、可能发生机会感染情况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对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信息。

  • 标签: CD4+细胞 艾滋病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以湘西地区为实例进行研究,检测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病人首次的CD4+T淋巴细胞值,对感染者/病人的病情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把控,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DFACSCount流式细胞仪对166份抗凝血标本进行检测,统计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结果检测样本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的有80份,占48.19%;201~350个/ul的有47份,占28.31%;351~500个/ul的有18份,占10.84%;〉500个/ul的有21份,占12.65%。结论166例检测样本中,HIV感染者/病人中有86例感染者,80例艾滋病病人。

  • 标签: HIV感染者/病人 CD4+T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CD8+CD28-T比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正常对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CD8+CD28-T的百分数,并计算CD8+CD28+T/CD8+CD28-T比值,慢性乙型肝炎组根据HBV-DNA含量分为两组,低病毒载量组(HBV-DNA〈106拷贝/ml)和高病毒载量组(HBV-DNA〉106拷贝/ml),并分别计算CD8+CD28+T/CD8+CD28-T比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CD8+CD28+T/CD8+CD28-T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组CD8+CD28+T/CD8+CD28-T比值低于低病毒载量组(P=0.0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CD8+CD28-T比值下降可能是病毒不能清除,而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CD8+CD28+T/CD8+CD28-T比值 病毒载量
  • 简介:目的研究HIV/AIDS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CD38分子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艾滋病的相关性。方法58例HIV/AIDS患者和20例健康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CD38分子的表达,通过比较HIV/AIDS患者不同CD4+T淋巴细胞分组CD8+CD28+、CD8+CD38+的表达差异,分析CD8+T淋巴细胞CD28、CD38分子与艾滋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者比较,HIV/AIDS患者CD8+CD28+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8+CD3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百分比明显升高;HIV/AIDS患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分组,组间比较显示,随着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降低,CD8+CD28+T淋巴细胞也逐渐降低,且艾滋病患者(CD4〈200cells/L)明显低于慢性进展者(CD4≥200cells/L);CD8+CD38+T有逐渐升高趋势,且艾滋病患者明显高于慢性进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患者外周血CD8+CD28+随疾病进展逐渐降低,CD8+CD38+逐渐升高,两者与艾滋病疾病进展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进展指标。

  • 标签: HIV/AIDS CD8+CD28+ CD8+CD38+ 疾病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3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第10天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2、TNF-a含量.结果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血清CD4+计数降低,CD8+计数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IL-10升高,IL-2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NF-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能负性调节大鼠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内存在一群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对抗放、化疗的根源。目前,鉴定肿瘤干细胞最权威的方法是确定肿瘤干细胞的特异细胞表面标志。CD133作为一种干细胞标记物在多种实体肿瘤,如肝癌、结肠癌、脑肿瘤、肺癌和前列腺癌及B16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得到证实,大量研究发现,CD133+肿瘤细胞与肿瘤发生、侵袭、转移、耐药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胶质瘤、结肠癌等肿瘤中发现CD133-肿瘤细胞也具有致瘤性、耐药性等干细胞特性。

  • 标签: CD133肿瘤肿瘤干细胞
  • 简介:VerticalGradientFreezeGrowthofCd_(1-x)Zn_xTewithCd/ZnReservoirHouQingrun;WangJinyi;DengJincheng;LiMeiyingandTaoFeng(侯清润)(王金义)...

  • 标签: Crystal GROWTH CdZnTe VGF method
  • 简介:目的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前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将HIV/AIDS获得ART前CD4自然变化分为四组,描述不同组间ART后免疫恢复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AIDS病例ART后免疫无应答(immunenon-responses,INRs)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间ART后生存曲线。结果777例HIV/AIDS中ART前快速上升组、平缓上升组ART后CD4月均上升速率慢于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T前CD4自然变化为上升(OR=2.416,95%CI:1.264~4.616,P=0.008;OR=1.997,95%CI:1.067~3.737,P=0.031)、基线CD4值>500cell/μL(OR=6.550,95%CI:3.315~12.941,P<0.001)、ART时年龄≥50岁(OR=4.276,95%CI:1.761~10.3865,P=0.001)的病例ART后更容易出现INRs。ART前平缓上升组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快速下降组(χ^2=8.979,P=0.003;χ^2=4.158,P=0.041),在基线CD4值<200cell/μl层,ART前平缓上升组在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HIV/AIDS患者ART前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INRs及死亡率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HIV/AIDS 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者外周血中CD160+CD8+ 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流感季就诊于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感染二科IAV感染者共37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者51例,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检测平台,检测外周血不同分化阶段CD160+CD8+ 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IA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CD160+CD8+ T细胞比例下降[24.50%(14.70%,44.10%)vs. 8.85%(5.14%,1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326.00、P < 0.001)。IA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CD8+ T中初始T细胞(TN)[3.88%(1.28%,9.48%) vs. 0.22%(0.12%,0.60%)]、中央记忆性T细胞(TCM)[8.70%(4.43%,15.80%) vs. 1.51%(0.69%,2.54%)]、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22.30%(13.80%,30.40%) vs. 7.71%(5.23%,16.25%)]和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TEMRA)[(46.99 ± 22.91)% vs. (21.60 ± 13.38)%]4个亚群中CD160+细胞的比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38.50、81.50、412.00,t = 6.03;P均< 0.001)。IAV感染者出院时较入院时CD160+CD8+ T细胞比例上升[(8.92 ± 7.84)% vs. (16.40 ± 9.43)%](t = 4.09、P = 0.001),但仍低于正常水平[24.50%(14.70%,44.10%) vs. (16.40 ± 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09.50、P = 0.0029)。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160+CD8+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可能是免疫失衡的重要表现。

  • 标签: CD160共抑制分子 多色流式 季节性甲型流感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CD55和CD59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85例门诊及住院AA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对CD55、CD59单克隆抗体进行荧光素标记,应用流氏细胞术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分析AA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以及中性粒细胞(NE)是否存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样CD55-、CD59细胞分为A、B两组,给予患者进行以环孢素(CsA)为主等药物治疗。结果:对照组外周血RBC、NE系CD55-、CD59-细胞均小于3%,AA患者中,81.18%的患者CD55-、CD59-细胞百分率均有增高(3%~10%),表示RBC及NE含有PNH样细胞;通过分析A、B两组应用CsA的效果得出,A组用药后起效更快,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较B组31.25%更高(P<0.05)。结论:AA患者体内RBC、NE含有PNH样细胞,对含有PNH样细胞的AA患者应用以CsA为主的抑制剂治疗,具备敏感度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对临床用药指导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CD55 CD59 细胞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CD8+CD28-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8例KD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取血备检,对照组为32例同龄健康儿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静脉血CD8+CD28-Treg细胞比例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ligand,FasL)、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 ligand,ICOSL)、CD80、CD86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分析转录因子Helios、穿孔素、颗粒酶B、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3(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 3,ILT3)和ILT4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蛋白浓度。结果(1)急性期KD患儿CD8+CD28-Treg细胞比例及Helio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前述2项指标低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CD8+CD28-Treg细胞比例及Helios表达明显降低(P<0.05)。(2)急性期KD患儿CD8+CD28-Treg细胞FasL、PD-1、ICOSL和穿孔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活化的CD4+T细胞刺激后CD8+CD28-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CAL组患儿前述6项指标均低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前述指标均呈不同程度恢复(P<0.05)。各组间颗粒酶B表达虽略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期KD患儿CD14+细胞表面过度表达CD80和CD86等共刺激分子(P<0.05),抑制性分子ILT3和ILT4表达亦高于对照组(P<0.05);CAL组患儿CD14+细胞表面CD80和CD86蛋白水平高于NCAL组(P<0.05),而ILT3、ILT4表达低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前述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结论CD8+CD28-Treg细胞相对不足及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活化及血管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川崎病 CD8+CD28- 调节性T细胞 免疫功能紊乱 血管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淋巴细胞CD40和CD40L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5例冠心病患者,64例“三高”症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淋巴细胞CD40和CD40L表达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ThI)浓度。结果:CAD组Hs-CRP浓度、淋巴细胞CD40、CD40L表达率和TnI浓度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纽和正常对照纽(P〈O.001)。其中,ACS组Hs-CRP、CD4和/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01)。ACS组中,NSTEMI和STEMI患者三者水平均显著高于UAP组(P〈0.001),而STEMI患者CD40和CD40L水平显著高于NSTEMI患者(P〈O.01)。CAD患者CD40和CD40L表达、CRP水平与TnI水呈显著正相关(P〈0.001)。CD40和CD40L表达与TnI浓度的相关性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高,CRP则降低;在不同类型CAD患者中,CD40和CD40L表达率与TnI水平的相关性均高于CRP浓度与TnI浓度的相关性。结论:淋巴细胞CD40和CD40L表达水平对预测冠心病患者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CD40 CD40L 淋巴细胞 疾病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CD8~+CD28~-T细胞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接受根治术的肾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手术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分析三者含量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并以肾错构瘤患者及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肾癌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但肾错构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III期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显著高于I及II期(P〈0.05);术后各期肾癌患者CD8~+CD28~-T细胞及TGF-β1含量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IL-10却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III期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显著高于Ⅰ及Ⅱ期患者(P〈0.05),但术前及术后I及II期患者上述三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与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相关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CD8~+CD28~-T细胞〉TGF-β1〉IL-10。结论C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含量增多可能是肾癌的一个新免疫机制,前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肾癌与良性肿瘤,且可以评价手术效果。

  • 标签: 肾癌 CD8~+CD28~-T细胞 分期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uperficial CD34-positive fibroblastic tumour,SCPFT)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诊断的25例SCPFT,总结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8岁,中位40岁)。肿瘤分别发生于大腿(9例)、臀部(4例)、上臂(3例)、肩部(2例)、腰部(2例)、小腿(2例)、胸壁(1例)、腹部(1例)及会阴部(1例)。术前病程1周至30年,多表现为缓慢性生长肿块,最大径1~5 cm(平均2.6 cm)。镜下观察:绝大多数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界限相对清楚,但常可见局部皮下脂肪组织浸润。肿瘤主要由条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和片状分布的多边形细胞组成,瘤细胞显示明显的多形性,核深染、畸形,核仁明显,可见核内假包涵体,但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胞质呈颗粒状或磨玻璃状,部分病例内可见脂质化细胞。间质内常见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局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结蛋白,INI1表达无缺失,Ki-67阳性指数多小于5%。18例获随访资料,随访时间7~69个月(平均45个月),除1例局部复发外,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SCPFT是一种新近报道的低级别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因肿瘤显示有明显的多形性,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多形性软组织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形态上有重叠的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纤维母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麻风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中mRNA表达谱,筛选并验证可能与麻风病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在湖南省收集45例麻风病患者及45例健康人,以磁珠法分离外周血CD4+ T细胞,提取RNA。在上述受试者中,随机选取6例患者及6例健康人,采用Solexa测序法筛查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倍数2倍以上者(P < 0.05)定义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再以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基因筛查发现4 831个转录本,属于新基因且具有蛋白编码潜能,在两组间筛选出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XCL8、PPBP、RPS18及IL-1β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调,RNH1、RPL39、RPL15及AMBRA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上述基因筛查结果一致。KEGG分析显示,麻风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线粒体自噬及细胞自噬相关通路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通路。结论麻风病患者AMBRA1、RNH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CXCL8、PPBP、IL-1β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分别通过线粒体自噬通路和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麻风病发病。

  • 标签: 麻风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基因表达谱 自噬 α乳头状瘤病毒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即CD4+CXCR5+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程序死亡因子1(PD-1)在结核病发病中的机制,探讨Tfh细胞和PD-1在结核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及PD-1在结核病治疗周期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前,肺结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CD4+T细胞比例为3.37%±0.4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1%±0.47%(P<0.01)和治疗后的2.39%±0.38%(P<0.01)。治疗前,肺结核组外周血CD4+CXCR5+PD-1+T细胞/Tfh细胞比例为25.33%±10.0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42%±2.31%(P<0.01)和治疗后的11.35%±2.65%(P<0.01)。治疗后,痰涂片转阴组与痰涂片未转阴组中的Tfh细胞及PD-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的Tfh细胞及PD-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且在药物治疗后,两者水平均降低。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痰涂片转阴组和未转阴组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在肺结核病程中,监测Tfh细胞和PD-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结核进行诊断,并对其治疗和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滤泡辅助性T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肺结核 免疫学机制 诊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