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EMR)的影响因素和预后。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LL患者中33例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中位复发时间为5.7(0.7~52.3)个月,其中单纯EMR10例(10.5%),骨髓复发15例(15.8%),髓内和髓外同时复发8例(8.4%),EMR中位时间为7.4(0.7~52.3)个月,部位以中枢神经系统最多,其次为睾丸和骨骼。EMR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33.3±11.1)%。单因素分析表明,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前伴髓外浸润、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EMR发生显著相关(P=0.026, P=0.005, P=0.033, P=0.013),进一步将这些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伴髓外浸润(RR=5.067, 95%CI 1.542~16.645, P=0.007)与aGVHD(RR=3.585, 95%CI 1.245~10.320, P=0.018)是ALL患者allo-HSCT后EMR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髓外复发 异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脏损伤的效果及相关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制备MSCs,并将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鼠体内,在造模的第14天检测不同组肾脏病理的改变、管周毛细血管、细胞凋亡及β-catenin表达情况来观察MSCs是否可以减轻肾脏损伤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将培养的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BALB/C小鼠体内,发现在MSCs组肾脏病理纤维化的程度较UUO组明显减轻(HE:1.60 ± 0.35比3.34 ± 0.23;MASSON:21.32 ± 7.54比51.08 ± 4.45),同时MSCs注入可以进一步减少管周毛细血管的丢失(13.56 ± 4.65比60.16 ± 10.24)、抑制细胞的凋亡(14.32 ± 3.54比28.16 ± 6.21)及β-catenin表达(29.33 ± 6.45比39.51 ± 8.42)。结论MSCs治疗对慢性肾脏纤维化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减少管周毛细血管丢失、抑制细胞凋亡及β-catenin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髓祖代细胞 输尿管梗阻 单侧 肾脏纤维化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干细胞(NSCs)可在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区中应激增殖并迁移归巢至损伤区分化为神经细胞,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但由于归巢数量有限,难以弥补神经元大量坏死所致的空缺,故探讨NSCs归巢的分子机制成为了治疗脑缺血神经损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现围绕调控NSCs归巢的相关细胞因子及通路综述如下,以期阐释NSCs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干细胞 归巢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本文对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指征、供者选择、预处理方案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体外血管生成及小鼠体内荷瘤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免疫磁珠法提取富集CD133+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肝癌干细胞LCSCs;构建稳定表达的LCSCs-Luc细胞系;人工合成T42肽。将LCSCs分为对照组、T42肽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组。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成血管能力;建立免疫缺陷小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移植瘤模型(n=9),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成瘤能力;将9只成瘤小鼠分为3组(n=3),隔日注射生理盐水、T42肽(40 mmol/L)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共注射7次,14 d后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3组小鼠的治疗作用。并记录瘤体体积变化。两组间比较予以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予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体外血管生成数[(3.51±1.64)、(4.53±2.17)个]显著低于对照组[(11.50±2.0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2、8.978,P<0.05)。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4周后,小鼠LCSCs异位荷瘤的瘤体的光子通量[(1.53±0.35)×106光子/s/cm2、(1.87±0.31)×106光子/s/cm2]显著低于对照组[(4.23±0.15)×106光子/s/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3、12.004,P<0.05)。结论T42肽对LCSCs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及动物体内成瘤能力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肝癌干细胞 血管形成 荷瘤能力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诊治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临床常常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延误治疗,死亡率较高,是HSCT后最难以识别和处理的并发症之一。最近研究表明,补体激活在TA-TMA的发生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TA-TMA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完善,加快了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的步伐,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栓性微血管病 贫血
  • 简介:摘要组织工程是指将细胞、生物材料和生物反应器三部分结合,以构建开发三维人造组织和器官,最终用于增强、修复或更换受损或患病的组织。脂肪干细胞(ADSCs)来自于脂肪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同时具有来源广泛、获取简单、创伤小、扩增迅速等优点,是组织工程中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水凝胶是一包含大量水分的三维聚合物网络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弹性、可预测的降解率以及可调节的力学性能,是一种优秀的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ADSCs联合水凝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涵盖了皮肤、脂肪、骨、软骨、肌肉、心脏、神经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对脂肪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前景做出展望。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水凝胶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价急性白血病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分析HSCT后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HSCT治疗成功并存活80个月以上的8~18岁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于2013年曾接受HSCT后短期生存质量调查,完成PedsQL™移植模块3.0中文版测评,并对患儿长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儿完成量表,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14.29±2.72)岁。各年龄段患儿在HSCT 80个月后总体长期生存质量均可达到优等水平,平均分均在75分以上(总分100分)。年龄、HSCT前状态、供者来源、移植后并发症及父母文化程度是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会对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某些维度产生影响。结论HSCT 80个月后患儿总体长期生存质量可达到优等水平,且均好于HSCT 4个月后的短期生存质量。年龄、HSCT前状态、供者来源、出血性膀胱炎、父母文化程度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质量某些维度的得分。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AC动员方案(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动员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过EAC方案或环磷酰胺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36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采用EAC方案(EAC组),20例采用环磷酰胺方案(环磷酰胺组)。当白细胞≤1.0×109/L时给予G-CSF,每天10 μg/kg,分两次皮下注射,观察动员采集过程中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不良反应及ASCT后造血重建情况。结果EAC组和环磷酰胺组化疗后分别使用G-CSF动员中位天数5 d(3~8 d)、7 d(4~12 d)后开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成功率分别为100%(16/16)和75.0%(15/20),采集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25.0%(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两组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3.67×106/kg、3.45×106/kg,单个核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7.16×108/kg、5.09×108/kg,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4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219,P<0.001;Z=-2.118,P=0.034;Z=-3.104,P=0.002)。EAC组和环磷酰胺组≥3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16/16)和90.0%(18/20),≥3级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3.8%(7/16)和25.0%(5/20),≥3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和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2;P=0.298;P=0.245)。两组感染、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后续ASCT均采用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EAC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0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5 d;环磷酰胺组分别为12.0 d、13.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698,P<0.001;Z=-3.757,P<0.001)。结论EAC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采集数目,优良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淋巴瘤 EAC动员方案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脏损伤的效果及相关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制备MSCs,并将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鼠体内,在造模的第14天检测不同组肾脏病理的改变、管周毛细血管、细胞凋亡及β-catenin表达情况来观察MSCs是否可以减轻肾脏损伤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将培养的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BALB/C小鼠体内,发现在MSCs组肾脏病理纤维化的程度较UUO组明显减轻(HE:1.60 ± 0.35比3.34 ± 0.23;MASSON:21.32 ± 7.54比51.08 ± 4.45),同时MSCs注入可以进一步减少管周毛细血管的丢失(13.56 ± 4.65比60.16 ± 10.24)、抑制细胞的凋亡(14.32 ± 3.54比28.16 ± 6.21)及β-catenin表达(29.33 ± 6.45比39.51 ± 8.42)。结论MSCs治疗对慢性肾脏纤维化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减少管周毛细血管丢失、抑制细胞凋亡及β-catenin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髓祖代细胞 输尿管梗阻 单侧 肾脏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勒醇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颌面创伤中基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和修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100.0 μmol/L)的富勒醇对大鼠AD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大鼠ADSCs在成骨培养基中培养,以加入较高浓度(1.0 μmol/L)富勒醇为实验组(成骨培养基+富勒醇,1.0 μmol/L),以未添加富勒醇为对照组(成骨培养基),成骨诱导14 d及21 d时利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Live/Dead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茜素红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富勒醇可以促进大鼠ADSCs中钙化结节的形成,提高成骨基因Runx2、骨钙素(OCN)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论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促进AD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培养 富勒醇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otch信号通路对婴幼儿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Hem-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获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5例婴幼儿血管瘤标本,患儿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至4岁,皆为单发血管瘤,增生期15例,消退期10例,另外取10例患儿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增生期、消退期血管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 mRNA表达情况。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Hem-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在Hem-MSCs中分别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激动剂Jagged1,培养72 h后,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试剂干预前、后Hem-MSCs中Notch1、Jagged1及Hes1 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判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379±0.121、0.243±0.095、0.222±0.060;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338±0.091、0.405±0.107、0.310±0.109;在正常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111±0.042、0.065±0.036、0.074±0.029。Notch1、Jagged1及Hes1在增生期及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otch1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表达并无明显差异(t=0.896,P=0.380)。与增生期血管瘤相比,Jagged1及Hes1在消退期血管瘤中表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Jagged1=3.895、PJagged1=0.007,tHes1=2.603、PHes1=0.016)。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Hem-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该细胞大量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在Hem-MSCs中加入Jagged1后,Notch1、Jagged1及Hes1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41±0.37、2.42±0.39、1.89±0.35,蛋白表达量为0.42±0.25、1.14±0.32、0.74±0.35,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加入DAPT后,Notch1、Jagged1及Hes1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58±0.31、0.56±0.21、0.43±0.15,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11、0.62±0.25、0.12±0.04,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Hem-MSCs中加入Jagged1后,细胞吸光度A值为0.52±0.17,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和增殖状态都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7,P=0.034),而加入DAPT后,细胞吸光度A值为1.14±0.24,细胞活性和增殖状态均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6,P=0.006)。结论Hem-MSCs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通路抑制Hem-MSCs的增殖,抑制Notch信号通路则结果相反。

  • 标签: 血管瘤 细胞增殖 间充质基质细胞 Notch信号
  • 简介:摘要系统性硬化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多器官系统,以免疫紊乱、血管损伤及过度纤维化沉积为主要特点。该病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尚缺乏特效药物来阻断疾病进展。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低免疫源性、多向分化潜力、免疫调节及改善微环境等多种特性的细胞群,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前景广受关注。目前,已有多项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相关机制研究亦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系统性硬化病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病中的应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标签: 系统性硬化病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结果 生物效能 机制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组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为间充质细胞谱系能力的异质的多能非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由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协同刺激因子,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能力,这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在皮肤科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许多可能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 免疫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1-CRNDE组细胞预先用CRNDE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以下调CRNDE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s组、U251s-CRNDE组细胞干细胞标志蛋白A2B5、CD133、巢蛋白、Sox2、Oct-4、Nanog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U251组相比,U251s组细胞中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251s-CRNDE组与U251s组细胞相比,U251-CRNDE组与U251组细胞相比,前者的细胞增殖率、穿膜细胞数量、细胞迁移率、细胞集落形成数目、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251s组相比,U251s-CRNDE组细胞中CD133、巢蛋白、Sox2、Oct-4及PI3K、AKT、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NDE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增高,而下调CRNDE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且这种影响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急性放射性反应与照射不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6 MV X线全身照射预处理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射总剂量分为8 Gy组(12例)、10 Gy组(31例)和12 Gy组(5例),按分次照射剂量分为4 Gy/次组(17例)和5 Gy/次组(31例),总结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咽部、涎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肺的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1例(91.7%),1级1例(8.3%);10 Gy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12 Gy组0级2例(40.0%),1级、2级、3级各1例(20.0%);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10 Gy组和12 Gy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8,P=0.003);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3例(76.5%),1级2例(11.8%),2级、3级各1例(5.9%);5 Gy/次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5 Gy/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09);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总剂量8 Gy及分次剂量4 Gy/次能减轻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全身照射 辐射剂量 急性放射性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的是冰块含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在我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37例,对照组38例,观察有无冰块含化患者口腔黏膜是否发生粘膜炎及其变化。结果: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21%,实验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2.7%,(P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黏膜炎 冰块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