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我国东南山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旅游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下作为发展战略以来,畲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消失、重视、再现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畲族传统文化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复兴与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想法。

  • 标签: 旅游开发 畲族文化 复兴发展
  • 简介:父系世系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符码交流机制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图式,使宣称出家的禅宗修行者无法摆脱世俗的父系世系原则和俗世的符码语言。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帮助人类在方法论上迈向新的深度,即人类在研究写文化或言语陈述时不能仅停留在书写者或陈述者想表达的层面,就事论事,必须到陈述以外去寻找陈述。人类研究不是关于归纳的研究。

  • 标签: 陈述以外的陈述 人类学方法论 禅宗出家思想 父系世系关系
  • 简介: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 标签: 饮食人类学 饥饿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旅游人类的"单向度"研究取向,主要表现为研究地域和范围选择、游客流向以及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预设,这就导致了其只注重研究了旅游人类中"目的地、游客、旅游中介系统、客源地""四大块"任务之中的"目的地、游客"。但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影响与被影响并非仅仅是"单向度"的。目前,旅游人类既有研究取向已不足以涵括全球旅游新格局,尤其是中国旅游大发展及其系列新课题。应在改变"单向度"研究取向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人类

  • 标签: 文化互动影响 旅游人类学 “单向度”
  • 简介: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涉及学科本身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层次的理论阐发。中国特殊研究情境中的艺术人类研究,其理论基础的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主要由人类的理论、艺术的理论和中国的艺术田野研究实践中生发的理论三个部分组成。处于学术发展时期的中国艺术人类,需要一批来自不同学科有志于此研究的学者通力合作,关注社会现实,扎根于田野实践,及时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升,以期更为清晰而准确地阐明学科自身的一些基本问题,生发出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贡献给国际学界。

  • 标签: 中国 艺术人类学 理论基础 人类学 艺术学 田野研究
  • 简介:发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教育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与教育具有多雏的动态关系同时人的发展是教育人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教育人类视角解读人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人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提出文化多元背景下教育评价尊重差异的合理化走向。

  • 标签: 发展观 发展性评价 教育人类学 文化差异 评价合理化
  • 简介:摘要运用人类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是对教育认知的巨大突破。目前校本教材逐渐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也给教育人类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教育人类的多元文化和人种志视角出发,对校本教材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措施。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校本教材 多元文化 人种志
  • 简介:侗族芦笙节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次集体庆贺农业丰收的民族盛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它的举办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增进村寨之间的团结友爱,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误解,对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垂范的作用。

  • 标签: 侗族 芦笙节 娱人性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经济人类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在中国的传播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研究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经济人类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国外经济人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剖析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异,并从研究视域拓展、研究层面融合、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展望今后中国经济人类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经济人类学 中国 展望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 标签: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 简介:象征人类作为人类理论中一种经久不衰的重要流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对象征学派的许多概念、思想认识模糊甚至存在种种误解;我们试图从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入手,对象征人类派作一个简单梳理.

  • 标签: 象征人类学 思想渊源 理论特征
  • 简介:刀安仁的思想标志着傣族近代思想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刀安仁一生的经历、活动、业绩,以及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代表着近代傣族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本文从文化人类的角度探究刀安仁的主要思想及其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 标签: 刀安仁 主要思想 形成原因 文化人类学
  • 简介: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因特殊历史事件,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并关注集体安置移民的经验及其给与后人的启迪.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华侨农场 归侨
  • 简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得以传播知识和思想、进行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当今随着新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由对“物”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的重视,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强调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亲和力,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主动融入公众之中。人类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无论从其理论、方法抑或其学科发展历程看,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拟从人类的视角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予以解读,借以展现陈列展览的不同维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传播知识与社会教育的目的。

  • 标签: 人类学 陈列展览 文化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与民族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者应充分利用人类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困境 前景
  • 简介:(中山大学社会人类学院广州510275)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我们从医学人类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 标签: 艾滋病 医学人类学 文化心理学
  • 简介:摘要:中国影视人类先驱庄本在四川凉山的民族志摄影,包罗万象,其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凉山彝族社会珍贵的画面,而摄影作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庄本的凉山图像叙事,涉及生活、肖像、文化等方面的图像,论文试着来挖掘其人类精神与学术价值。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庄学本 图像叙事
  • 简介:文化人类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阔,它使得民族音乐更具有人性因素、使其拥有了社会功能,并推动民族音乐凝聚力不断的增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田野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和民族音乐两者的基石,使其充满了动态生命力。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文化人类学 田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