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问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学界近1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内涵的认识和探讨:一是从不同内容和角度来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二是从互动关系、过程和形态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三是从不同层面和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多维度解析
  • 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二者在荀子、张载、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达到了统一,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这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便利的思想桥梁或理论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某些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中国哲学现代的一致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摘要语言研究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和《江泽民文选》等经典著作为语料,主要从词语修辞、句式修辞和修辞格的使用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系统考察了我们党三代领导人进行理论创新、理论传播的修辞艺术,由此总结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范式,以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词语锤炼 句式选择 修辞格 语言范式
  •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内在逻辑架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逻辑 主题逻辑 过程逻辑
  • 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并实现不断茁发展离不开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与中国具体时间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指引下所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通的产物。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文化内核
  • 简介:党的领导集体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学术界对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的形成条件、具体内容、理论主题、内在逻辑以及历史定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 研究述评
  • 简介:摘要信仰,会因时代条件、社会环境、人文变迁等各方面原因而在表现方式乃至信仰对象形态等等方面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在1917年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传入中国以后,其理论表现形式、解读方式、社会革命及建设理想的阶段性划分等等都产生了以适应中国基本国情为目的的相应改变,并因这样的改变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和土地革命战争的辉煌,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促成了中国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改变,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实基础。

  • 标签: 红军时期 马克思主义 信仰 中国化
  • 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研究,既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视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更为丰满和更进一步深化,也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能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中国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理性反思,澄清困惑,剖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追求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辩证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反思 现实形态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长达8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需要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 简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视作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看作党引领革命、建设、改革沿着健康和正确的道路前进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矛盾问题的精髓、群众路线是紧密相联的,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哲学基础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一、教育学史上“中国”意识的三次觉醒(一)多重冲突中的觉醒与探索(1901—1949)教育学引进初期,教育学者颇多学贯中西的学术名家。因他们自身文化传统内在力量的充盈,因此对西方教育学的引入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等多重矛盾冲突中,许多先觉起来的中国学者开始产生了明晰的“中国”意识。这种意识通过两种途径表达出来:第一,走“本土教育研究”之路。第二,走“教育学的本土改造”之路。

  • 标签: 教育学中国化 西方教育学 批判意识 话语 文化传统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根据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学术研究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已经从最初的独特命题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范式”。“范式”的“引入”从表现上看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视角.但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自身的本质内容的发展使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从思想方法、基本原则提升为理论范式同时相应地确立其鲜明的研究范式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大课题.而且应该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学科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个理论范式并把它作为基本研究规范,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以“范式”概念为例.需要辩证地评估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范式 研究范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创新.毛泽东以他的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而且解决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诸多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直接理论成果.后人将从毛泽东创新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创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思想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也同一切人类思想运动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同样也经历了曲折的辩证发展过程。本文拟对这一过程的思想轨迹进行初步探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思想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