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安汉(1897~1943.10.27),字杰三,男,陕西省南郑县人。民国7年(1918)毕业于省立农业学校,由于他品学兼优,被北洋政府教育部选送法国朗西大学农学系留学,经9年攻读,获硕士学位。民国16年(1927),安汉返国后,曾任西北大学生物学教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农务处主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议、省立职业学校校长等职,著有《茵北垦殖论》、

  • 标签: 校长 毕业 职业学校 教育部 硕士学位 留学
  • 简介:法国重农学派关于净产品的生产、财富的流通、赋税、国家的经济职能、自然秩序等经济思想涉及到现代政治经济学的领域.他们的经济思想不是狭隘地关于某个或者某类经济实体,而是关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言,是对要求个人和政府了解和遵守的经济规律的揭示.

  • 标签: 重农学派 农业经济思想 三农问题
  • 简介:中国是一个农业,但农业却是中国的弱质产业.入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本文从中英农业转型的比较入手,认为土地产权的完善是中国经济全球化以后农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 标签: 中国 英国 入世 土地产权
  • 简介:I.IntroductionEvaluationoftheoldserfdominTibetformspartofthecurrentdebateonthe"Tibetanissue,"whichmakesitdifficulttodiscussthesystemcalmlyandobjectively.However,thesystemraisesvariousquestionsthatareextremelyinterestingfromahistoricalpointof

  • 标签: 解放西藏 经济学研究 农业生产函数 合理性 农奴 估算
  • 简介:2015年,第二轮《新疆通志·农业志》进入撰写初稿阶段,为了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2015年1月29日,自治区农业厅举办为期1天的第二期修志培训班。培训班邀清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修志专家及农业厅修志特约专家授课,近50名撰稿人参加培训。

  • 标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修志人员 培训班 农业厅 编委会 地方志
  • 简介: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 标签: 越族青铜文化 人面纹饰 农业祭礼
  • 简介:1960年代台湾成功实现农工转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相对式微。面对农业发展的困境,王作荣等一批经济学人建议当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使农地能够自由流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建议在台湾经济学界、农政界和地政系统引起不小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展开,反映出各方对台湾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即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西方以机械化和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农经营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阻碍,台湾的土地政策因而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当局最终废止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 标签: 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政策
  • 简介: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少农村出现了“闹、退社”问题.本文通过对皖西北地区的研究发现,“闹、退社”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农民收入下降,还在于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提前结束后的乡村形势转变.文章认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使乡村在技术经验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适应困难.技术经验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匮乏和集体生产的管理经验不足;社会心理障碍则反映在乡村的利己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原则的矛盾.而政府在“反右”形势下以“辩论斗争”的方式应对适应难题,非但未见其效,反而催生了贯穿整个乡村集体化时代的“适应性行为”.

  • 标签: 集体化 闹退社 政治应对 适应性行为
  • 简介: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微观基础(农户、企业)、中观尺度的产业网络和宏观尺度的外部环境(制度、技术和空间)如何共同演化并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研究发现:①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其内部基本行为主体农户与企业、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地域空间的演变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特定的影响因素与集群网络交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②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技术、空间和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协同演化特征,微观主体的组织创新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及地域空间演变是微观变化的综合。③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个别农户和企业的成功示范,又要重视地理邻近效应对整个产业网络、技术、惯例形成和空间再造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农业产业 集群 共同演化 鄢陵县
  • 简介: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最初阶段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互助组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之上,组员之间互通有无,对于解决农民生产资料缺乏和劳动力不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都起过良好作用,经济绩效较为显著。但也有少数互助组管理混乱,内部矛盾重重,导致生产下滑。

  • 标签: 农业合作化 互助组 经济绩效
  • 简介:我国目前已有数十个观光农业基地,伴随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研究与之有关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也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防城港市上思县观光农业开发实践,侧重探讨从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出发,研究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规划工作

  • 标签: 区域 规划 观光农业 上思县
  • 简介:本文分析了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时期的两件分家文书。文件表明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家庭生产资料中,奴隶作为动产的主要部分在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家庭在生产劳动中大量使用男女奴隶劳动力,说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建立在奴隶制社会上的农业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社会是奴隶制社会。

  • 标签: 两河流域 法庭判决 分家文书 男女奴隶
  • 简介:福建改革从农村起步,在农村领域突破。1981年初项南同志强力推进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八闽改革的第一响春雷。项南同志是1981年1月14日来闽的。中共中央宣布他任省委常务书记。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同志当时住在医院。在省党代表会上,项南同志作了题为《谈解放思想》报告。第三天,即1月23日,离开福州,去南部调查。同行的有省委常委、农委主任温秀山。我作为《福建日报》记者随行。

  • 标签: 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志 项南 改革 《福建日报》 农业
  • 简介:公元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湖畔之仰华寺与西藏哲蚌寺法台索南嘉措会晤,并皈依了藏传佛教。青海自然成为藏传佛教僧众来往与蒙古各部落与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藏传佛教必然会对甘青地区的土、蒙古等各民族产生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传入土族社会并渗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对这些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认为一方面它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土族社会的人口繁衍、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土族地区的寺院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一些土族的高僧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著述与宗教实践,对加强土、藏、蒙古、汉等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藏传佛教 宗教威权 互动 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