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自2000年起,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务例》所提出的要求,我国政府予以积极的回应,先后在2000、2002、2004年申报了昆曲、古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此项与蒙古国联合)等四个项目,并于2001、2003、2005年分别获准。

  • 标签: 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人 断想
  • 简介:本文对"阿细跳月"这一云南彝族代表性之一的舞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进行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发展与创新的专题研究,并针对阿细跳月保护、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渠道保存"、"多层面发展"、"多手段开发与利用"的三点思路,对促进阿细跳月保护发展方式的多重构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 标签: 阿细跳月 保护发展方式 多重构建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的极大改善和旅游业的强力兴起,深山中的白马藏族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其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发现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迁中正面临着重要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编撰白马藏族舞蹈教材的建议,从而使'非遗'舞蹈真正'走进校园',实现对白马藏族舞蹈进行根本性的传承和保护

  • 标签: 白马藏族舞蹈 现状 传承与保护 舞蹈教材
  • 简介:在现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醇厚典雅的河南民间美术面临着文化生态解体、后继无人以及与民众生活需求相脱节等困境而日益衰亡。为此,我们应从活态保护的角度重构其文化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其传承的主体对象,同时积极营造生产性保护空间,使河南民间美术"文化物种"在自发的生灭之间重回中原大地,并真正走上传承与再生的发展道路。

  • 标签: 民间美术 自生 再生
  • 简介:张掖地区仅存的秦腔艺术表演实体——张掖市七一秦腔剧团,自1952年创建至今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曾经的辉煌,逐步走向今天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试图以张掖七一秦腔剧团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有效传承保护措施,为张掖地区秦腔艺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 标签: 传承保护 策略研究 措施 传统艺术
  • 简介:一、徽州楹联匾额的历史起源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楹联匾额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兴盛与徽州文化的积淀发展一脉相承。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匾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匾额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匾额文化提供了创作基础与欣赏基础。

  • 标签: 制作技艺 徽派建筑 百节草 历史基础 古村落 耕读传家
  • 简介: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侗族人民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和劳动实践中,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作为传承侗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重要纽带的“多耶”民俗歌舞,具有独具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本文作者通过社会调查、实地体验,感受到了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文章论述了“多耶”舞的文化功能与保护对策,旨在促进民俗歌舞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标签: 侗族歌舞&ldquo 多耶&rdquo 文化功能保护对策
  • 简介:贵州的傩戏面具文化在全国来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目前传统模式下傩戏面具的保护已经变得开始乏力,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傩戏面具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傩戏面具保护的新道路抑或是新模式是当前傩戏文化工作者们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当前大数据思维下的贵州傩戏面具保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 标签: 大数据 傩戏面具 保护 对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1-16
  • 简介:保护好原生态民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谐发展    原生态民歌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

  • 标签: 保护现实意义 原生态民歌 民歌保护
  • 简介: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人口40万人,有壮、汉、苗、瑶等10多个民族,其中壮族占96.4%.隆安县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农业、畜牧业十分发达,畜产丰富,民风纯朴,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隆安排歌“潘”.它反映了隆安这-个地方的历史、劳动生产、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隆安人民群众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它丰富的内容和所蕴藏的内涵可以说是隆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支奇葩.

  • 标签: “潘” 排歌
  • 简介: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 标签: 苗族 蚩尤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 简介: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土生土长的上海主持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怕被观众和各地同行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海是中国内地电视事业的两大发祥地之一(1958年10月开播,比央视晚5个月),可堂堂上海台,却一直没有一档上海话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越是怕,还就越有人问,每每被问到,我心里总是"丫拉勿出"(丫音"渥",沪语:难以言表、有苦说不出的意思)。全国很多电视台都有方言民生电视新闻节目。

  • 标签: 新闻坊 电视民生新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6-10
  • 简介:在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中,地方小戏是一个较庞大的队伍,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戏曲的繁衍、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浙江庆元的地方小戏——“二都戏”的生存环境和空间越来越狭小,甚至面临消亡这些现象看来,地方小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迫在眉睫。

  • 标签: 二都戏 地方小戏 古代文化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西藏是一个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这些艺术遗产不仅遍布于全西藏的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美术等各个艺术门类中,而且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藏族戏曲艺术藏戏;说唱艺术喇嘛玛尼、格萨尔英雄史诗说唱;歌舞囊玛、堆谐、卡尔、鲜、谐钦、博、谐;舞蹈热巴舞、卓舞;器乐扎念琴、热玛琴、门巴尼林;自由对比复调性的多声部音乐等。这些仅是西藏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海洋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 标签: 民间艺术 多声部音乐 调性 歌舞 戏曲艺术 藏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1-23
  • 简介:保护好原生态民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谐发展    原生态民歌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

  • 标签: 保护现实意义 原生态民歌 民歌保护
  • 简介:1683年,在牛津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美术馆——阿希莫里恩博物馆。而美国最早的耶鲁大学美术馆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我国大学美术馆的出现大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前,除了各专业美术院校建有美术馆之外,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美术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博物馆或类似机构,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 标签: 高校博物馆 美术馆 文物保护意识 馆藏品 牛津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 简介:当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侵蚀、同化而逐渐消失的时候,当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中国民间表演艺术最后的坚持者、民间工艺的最后传人因年事渐高即将辞世的时候,伴随他们即将消失的还有我国珍贵的优秀传统工艺、优秀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当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联合国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马头琴表演艺术,被蒙古希望能够申报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国保护、承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终于被唤醒,终于被激发了!勿庸置疑,积淀了数千年、历经千锤百炼传承至今的乡土艺术、草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对他们的保护,确实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表演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 广东 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