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已发表的种植体生存率高的报告观察时间超过了15年。种植失败经常是由边缘骨进行性吸收所致。因此,对种植体周附着和/或骨水平稳定性进行可靠的监控是很重要的。骨结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一般与种植体周炎症有关,但临床观察不能证明这种关系。然而,动物实验显示超负荷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有影响,并与种植体失败即种植体松动和边缘骨吸收呈正相关。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这种假说。

  • 标签: 菌斑 超负荷 BRANEMARK种植体 周围边缘 软硬组织 种植体松动
  • 简介:目的评估两种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重叠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选择适宜方法分析正畸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半表面配准法和定点十区域组合重叠法对10名研究对象即刻与3分钟后和即刻与3天后(T0-T1/T0-T2期)扫描图像进行重叠,比较其配准误差.两种重叠方法均由两名操作者重复进行两次.结果利用上述两种配准方法分别对不同时间点的图像重叠,所得配准误差分别为(0.448±0.074)mm、(0.516±0.094)mm,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操作者重复进行两次,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但半表面配准法更准确.

  • 标签: 重叠方法 半表面配准法 定点+区域组合重叠法 准确性 可靠性
  • 简介:分别将1颗放射性125I粒子或粒子空壳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旁(n=12),另取12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植入后7、14、30、60d时取相应面神经行HE、AgNO3染色及丽春红G-亮绿sF双重染色,并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组织病理学结构与正常面神经结构相似;粒子组髓鞘及轴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修复性变化。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面神经损伤性以及修复性变化。

  • 标签: 放射性125I粒子 神经组织病理学 超微结构观 近距离照射 面神经 家兔
  • 简介:目的:对口腔黏膜癌变的蛋白组学分析和分子标志物筛选可能为早期诊断、预防和分子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对3例石蜡包埋口腔黏膜癌变组织样本,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捕获口腔黏膜癌变上皮和癌旁正常黏膜上皮,抽提组织样本蛋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口腔黏膜癌变组织的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激光显微切割-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可以分析400~700个多肽序列,鉴定出100~200个蛋白,涉及到细胞骨架、细胞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各个方面。结合文献,对其中的角蛋白表达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论:显微切割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可以实现对石蜡包埋组织的蛋白组学研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角蛋白表达谱的变化验证了该平台的作用和价值,也可作为口腔黏膜癌变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口腔癌 石蜡包埋组织 蛋白组学 质谱 激光显微切割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对大鼠牙周炎牙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牙周炎模型,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结构的破坏情况及iNOS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糖尿病牙周炎组的结缔组织附着丧失量及牙槽骨高度丧失量均明显高于牙周炎组、糖尿病组及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牙周炎组和糖尿病组的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或强阳性。结论:糖尿病加重了牙周炎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

  • 标签: 糖尿病 牙周炎 牙周组织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在61例病例中,61个连续种植体在上颌前牙或牙前磨牙拔除后即刻植入。运用基于旋转全厚瓣(RPF)或旋转断层腭侧瓣(DSPF)的三个外科方法之一,使用或不使用隔离膜使初期软组织关闭。所有病例均使用牛的无机矿化移植骨。种植体植入的同时测量颊侧牙槽嵴顶与种植体的距离;在二期手术时再侧一次。所有种植体呈现良好的临床稳定性。各组颊侧牙槽骨板的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RPF=2mm,RSPF=1.6mm,带膜的RSPF=3.7mm)(P<0.01)。协方差分析显示了术前测量值的协变有意义,然而,这在组间无意义。

  • 标签: 即刻种植 裂开缺陷 软组织关闭 术式
  • 简介:目的:研究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49例血管瘤和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秩和检验的Mann-Whitneytest和Kruskal-Wallistest法,比较两组和多组等级变量间的差异;使用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Z、χ2确定P值,或直接用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全部资料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8.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49例血管瘤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为分别为2%、38.8%和38.8%;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3.5%和3.5%;血管瘤组织中NOS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P<0.001).增生期血管瘤组,NOS2、NOS3蛋白的阳性率及消退期血管瘤组NOS3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7).年龄<13个月组和<13~24个月组,血管瘤的NOS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24个月组(P分别为0.009和0.003).结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NOS蛋白的表达不同,提示两者在病理生理方面存在差异.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