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64眼,26例行巩膜扣带术,38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均不行巩膜外冷凝,观察眼部表现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分析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特点。结果:本组病例〉-6.00D高度近视占总病例数的41%。64例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葡萄膜炎反应,眼压2.00~8.00mmHg;26例行巩膜扣带术,19例视网膜复位,复位率73%,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38例,32例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复位率84%。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眼及无晶状体眼多发,视网膜光凝替代术中巩膜外冷凝可能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减少术后复发率。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
  • 简介:目的对眼科住院医师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能力培训探讨。方法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中,住院医师共施行215例(235只眼)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发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的手术并发症:后囊破裂15只眼(6.4%),虹膜脱出5只眼(2.1%),虹膜根部离断3只眼(1.3%),角膜水肿45只眼(19.1%),瞳孔上移10只眼(4.3%),前房皮质残留2只眼(0.9%),后囊瞳孔区皮质残留2只眼(0.9%),继发性瞳孔阻滞性青光眼1只眼(0.4%),黄斑囊样水肿1只眼(0.4%)。结论后囊膜破裂和角膜水肿是本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主要并发症,住院医师手术者应规范掌握手术要点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应积极妥善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有效措施。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 手术并发症 培训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16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不可逆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促进患者视力恢复、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提高,显著增强临床疗效。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糖尿病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讨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复明效果。方法于2008年8月-2009年9月,共集中实施329例329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患者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8者共计269眼,占81.76%。在低于0.8视力者中,有34眼因角膜水肿而影响术后视力,占10.33%,3眼因一过性高眼压而导致角膜水肿,2眼出现术后葡萄膜炎反应,余21眼因眼底或视神经病变而影响术后视力,占6.38%。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8者287眼,占87.23%。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0.8者294眼,占89.36%。结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效率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适宜于规模化自内障复明手术的开展。

  • 标签: 白内障 小切口 人工晶状体 复明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的手术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开放性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患者,探讨球内异物取出方式和疗效,并进一步研究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角膜缘和球壁取出异物7例,经巩膜磁吸术取出11例,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取出为49例;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3±0.85,较术前最佳视力(2.70±1.17)提高(P<0.05);眼内炎的发生和异物取出时间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开放性眼外伤损伤区域有相关性(P<0.05).结论根据球内异物的性质、部位和眼外伤伤口、玻璃体视网膜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出异物,缝合伤口,可以最大限度恢复视功能;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分别与异物取出时间和开放性眼外伤的损伤部位有关.

  • 标签: 开放性眼外伤 球内异物 眼内炎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DR合并白内障的56例(63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合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51眼(80.9%)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眼(11.1%)视力无变化,5眼(7.9%)视力有所下降。术后随访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53眼(84.1%)术后视力提高,6眼(9.5%)视力不变,4眼(6.3%)视力下降。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高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再出血、晶体后囊混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术后视力恢复不佳主要与糖尿病黄斑病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异常有关。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我院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结果26例5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配合顺利,效果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有效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后房型 有晶体眼 植入术 高度近视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分析乡镇中心医院开展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目前眼科常用的手术仪器设备,巩膜隧道刀和角膜穿刺刀等,对126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视力≦0.3占16.6%,0.3~0.8占76.19%,≧0.8者占7.14%.术中晶体后囊破裂6眼,占4.76%.术后角膜水肿23眼,占18.25%.结论乡镇中心医院设备条件有限,但只要准备充分,严格按手术常规操作,开展该手术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 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完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术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选取2016年07月~12月我院行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手术患者60例(60眼),分常规组30例(30眼)和应用组30例(30眼),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和人工晶体植入住院费用、术中配合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可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减低、患者术中的配合度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与疏忽,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促使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 简介:目的参照眼球解剖参数,观察4种术式治疗APACG急性发作后的临床效果,研究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APACG急性发作期的患者,48例53眼。根据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和眼球参数(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等)作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条件分别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白联合手术、单纯白内障手术、激光虹膜周切术,观察术后眼压(非接触性)、BCVA、房角改变、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青白联合手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其他术式。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单纯白内障手术提高最明显。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青白联合手术和单纯白内障手术加深显著。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青白联合手术术后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具有短眼轴、晶状体相对比较厚的APACG患者,白内障手术指针可适当扩大,倡议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时联合行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压控制更好,同时提高视力,短期内避免二次手术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青白联合手术 激光虹膜周切术 晶状体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带蒂的非翻瓣内界膜(ILM)转位手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acularhole,MH)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12/2017-02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10眼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确诊为大直径MH患者(MH>400m),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转位术。术前、术后1d,1wk,1、3、6mo随访SD-OCT、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微视野检查。结果: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术前BCVA(LogMAR)1.19~0.54,术后视力提高显著,末次随访0.70~0.50(P=0.005);黄斑8°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值术前3.14~4.52dB、术后末次随访8.91~5.53dB(P=0.008);黄斑2°MS值术前1.46~2.94dB、术后末次随访6.33~4.90dB(P=0.008)。术前固视不稳定8眼,术后末次随访固视不稳定1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转位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大直径MH,具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功能改善显著。

  • 标签: 黄斑裂孔 内界膜转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微视野
  • 简介:目的:探讨规模化白内障手术中高龄及其伴全身疾病患者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爱心光明行"活动中高龄及其伴全身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高龄伴全身疾病患者213例(90.6%),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65.1%,13.6%和11.1%。术前因首次全身疾病评估暂缓手术25例(10.6%),经有效治疗后手术手术脱残率95.4%,脱盲率84.2%,12例视力〈0.1患者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结论:加强术前综合因素评估,充分治疗全身疾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监护,操作轻巧,手术时间10~15min,是保证规模化白内障手术中高龄或伴全身疾病患者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高龄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前房注入1%利多卡因作为表面麻醉的一种辅助麻醉在眼前段内眼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29例42眼患者眼前段内眼手术,在手术进入前房前,通过1mm前房穿刺或侧切口注入1%利多卡因,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Ⅰ级手术中完全无疼痛,手术配合良好;Ⅱ级术中疼痛轻微,可以耐受配合手术完成;Ⅲ级术中疼痛较剧,难以忍受.Ⅰ级者40眼,Ⅱ级者2眼,Ⅲ级者0眼,术中、术后无出现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联合前房注入1%利多卡因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 标签: 表面麻醉 眼前段内眼手术 1%利多卡因、前房注入
  • 简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总结我院2009年完成《中西部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救治项目》白内障手术情况。对3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眼部情况行不同的白内障手术。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脱盲率100%,无严重并发症。《中西部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救治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惠民利民。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对先天性外斜视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检查方法,对1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单纯先天性外斜视者14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者4例,其中同时合并DVD与上斜肌麻痹者1例。经过早期手术,18例患者中17例获得了眼轴的正位。结论先天性外斜视合并DVD多见。其手术方式,水平斜视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合并DVD者采用上直肌后退。计算机辅助的客观斜视定量检查方法有助于先天性外斜视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

  • 标签: 斜视角 儿童 计算机辅助 图像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hislicespiralCT,MS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formation,CPR)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成人尸头标本20具,行颞骨MSCT超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在3个垂直平面上分别进行面神经管CPR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与各外科解剖标志结构间的距离,并与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外半规管与面神经管关系在横断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壶腹部与面神经管间距离最短,为(1.74±0.29)mm,外半规管后缘与面神经管锥曲处间距离最大,为(2.47±0.51)mm。(2)砧骨短脚窝形态在矢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佳,与面神经管锥曲最短距离为(2.88±0.41)mm。(3)乙状窦沟在冠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与面神经管最短距离为(8.97±2.72)mm。CPR像上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面神经管CPR重建可用于测量面神经管与外科标志性结构间的距离,为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9-91)

  • 标签: 面神经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耳 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巩膜外局部加压术 环扎手术 视网膜脱离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透明质酸酶和亚甲蓝染色对麻醉效果和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100眼)白色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蓝前囊膜染色组53例,对照组(球周麻醉中不加入透明质酸酶和前囊不染色)47例。球周麻醉后,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环形撕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结果2组术中撕囊成功率及人工晶状体体囊袋内植入率均有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监染色明显提高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降低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副作用,且廉价易得,适合在防盲白内障手术中推广。

  • 标签: 白内障 透明质酸酶 亚甲蓝 囊膜染色
  • 简介: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单切口术式和双切口术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28例(3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例分为A、B两组.A组(单切口组):15例(17眼),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小梁切除术;B组(双切口组):13例(14眼),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上方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3-6月.结果术后随访3-6月,两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A组术前平均眼压33.21mmHg,术后16.24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34.25mmHg,术后15.74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性;术后平均眼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功能性滤过泡数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超乳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单切口和双切口术式均有良好的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小梁切除术 联合手术 单切口 双切口